【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检查在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接受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前景超声检测,并行肋缘下胆囊底部体表定为,在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中借助硬性胆道镜清除胆囊结石后,同时展开经腹超声检测,观察其胆囊、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的结石残余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分取石,术中执行超声诊断能够有效发现胆囊残余结石,胆道镜取石彻底,手术效果理想。结论:术中超声检查应用于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检出术中细小结石,提升取石精确度,降低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胆囊结石;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体表定位;超声检查
胆囊结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疾病,临床症状多见于胆绞痛,超声检测是针对胆囊结石的主要确诊方式之一;临床研究发现,因胆囊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组织,其功能多样,因此一旦患病,将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关键[1]。目前临床上针对胆囊结石,多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其中以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方式最为多见。为探析提升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有效促使,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术中超声检查在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接受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前景超声检测,并行肋缘下胆囊底部体表定为,在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中借助硬性胆道镜清除胆囊结石后,同时展开经腹超声检测,其中女性34例,男性26例,年龄15~48岁,平均年龄(45.38±2.6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诊断,确诊其存在胆囊结石,结石类型包括单发结石40例、多发结石20例,多发结石类型中,包括泥沙型结石18例、充满型结石2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超声诊断禁忌者、其他恶性肿瘤者、存在严重心脏功能疾病者、认知、行为、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的患者,均在术前利用超声检测,执行胆囊底部体表定位,针对胆囊底部位于肋缘上患者,需在麻醉起效后及时调整患者体位,体位选择头高足低、左侧倾斜位,以动态增强检测患者胆囊,促使其移动至肋缘下再次进行体表定位,超声仪器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维持探头频率为3.5MHz,同时选择生理盐水促使胆囊、胆囊管充盈,以一次性腔镜包裹探头,经肋间斜切胆囊、胆囊管及胆总管,执行术中经腹超声探查,并评估本次手术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指标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改善,其肢体麻木消失,肢体皮肤无异常表现,所有原发症状均得到控制,即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肢体麻木基本,肢体皮肤无严重异常表现,部分原发症状均得到控制,即为有效。若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即为无效。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血糖异常升高、恶心呕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结果分析
60例患者胆囊底部体表定位成功率为100.00%,52例(86.67%)患者胆囊底部体表标记位于其肋缘下,8例(13.33%)患者胆囊底部体表标记于肋间,麻醉起效后进行体位调整,于肋缘下标记胆囊底部,60例患者于体表标记处打开手术切口,并成功确定胆囊底部。
2.2取石效果
55例(91.67%)患者经胆囊镜直视下成功取石,取出结石中,最大直径为2.86cm,5例(8.33%)患者随后更改手术方式,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执行超声诊断发现,胆囊残余结石18例(30.00%),其中最大直径可达0.95cm,最小直径为0.33cm,经超声引导下选择胆囊镜于胆囊腔中成功取出10例(55.56%);平均直径(0.32±0.48)cm。
2.3临床表现结果
5例患者胆道管下胆囊管口未见胆汁渗出,术中超声可见结石嵌顿于胆囊管中,继而转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5例患者胆道镜取石彻底,术中经超声检测均未检出残余结石,至患者出院前,均基于超声检测,其胆囊显示清晰,腔内及胆总管未见结石影,手术效果理想。
3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疾病,中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在10%~15%,其中无症状胆囊结石占50%~70%,随着时间推移,最终会有约10%患者产生临床症状,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2]。
胆囊结石的发病,与患者饮食、生活习惯及个体差异高度相关,同时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关联密切,胆囊癌愈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5%,而无症状胆囊结石(尤其是多发小结石),将通过胆囊管移位进入胆总管,进而引起胰腺炎,甚至引发其他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健康[3]。临床上针对胆囊结石,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尽早采用手术治疗;通常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需在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若发病超过72h,其炎症反应更加严重,因此手术难度较高,因此需在接受消炎治疗后,给予手术治疗[4]。临床上多采用保胆治疗,其原理在于保留患者胆囊功能,其对于胆囊有保留价值、胆囊收缩功能良好,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尽量选择保胆取石,对于胆囊功能丧失的患者,需及时切除胆囊[5]。
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是目前十分常见的手术类型,其具有安全无痛、取石干净、保胆保肝、复发率低、器官完整等优点。本次研究发现,在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中执行术中超声检查,能够提升手术效果,可避免因细小结石造成的风险,通过超声检测,可及时发现残留结石,扫除盲区意外风险;同时应用术中超声图像质量良好,执行动态监测,做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取石操作,降低盲目探查残余结石造成的胆囊黏膜损伤,消除胆囊出血及术后感染风险,避免胆汁反流,从而提升手术安全性[6]。
综上所述,术中超声检查应用于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检出术中细小结石,提升取石精确度,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志超, 李涛, 智绪亭.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2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9, 022(005):405-406,412.
[2]戴毅, 吴涯昆, 刘袁君,等. 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的技术改进及效果随访[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9(4):250-254.
[3]杨有胜, 倪海运, 吴浩荣,等.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效果[J]. 江苏医药, 2018, v.44(05):92-95.
[4]陈新凯, 胡聪, 梁晖. 腹腔镜胆道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54例[J]. 中国临床研究, 2018, 031(009):1190-1193.
[5]孟宪萌, 陈维, 于年海. 中药透皮促进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8, 24(21):61-62+74.
[6]陈林萍, 雍梅, 吕成余. 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手术期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047(020):2491-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