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广泛性焦虑障碍的CBT治疗干预观察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期   作者:毛娅雯1 易玲2通讯作者
[导读] 目的 探究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24日收治的39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临床资料,排除气管插管患者以及无焦虑障碍患者,剩余29例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其中对照组14例实施常规临床护理,将其作为对照组, 15例患者于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CBT干预,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焦虑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干预后焦虑症状消失时间及疾病认知评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及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变化、患者满意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HAMA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SAS、HAMA评分均改善,观察组SAS、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治疗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78.79%),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5.76%),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疾病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PSQI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GQOLI-74评分、PSQI评分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7.06%)高于对照组(75.76%),p<0.05。结论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广泛性焦虑障碍实施CBT干预效果良好,患者焦虑症状改善,且有利于临床疾病治疗,可帮助患者更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患者满意率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重症新型冠状病毒;广泛性焦虑障碍;CBT;疗效;生活质量;睡眠质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肺炎,属于急性感染性肺炎,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患者起初症状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该病具备人传染人能力,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情危重,甚至死亡。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冠肺炎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见该病危害巨大,引起全球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冠肺炎潜伏期为1~14d,多为3~7d,且潜伏期患者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患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头,经呼吸道飞沫、接触等进行传播,需加强预防及隔离,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染。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病情严重,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且疾病由于具有传染性,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目前,临床主要以隔离、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受疾病折磨,患者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患者隔离治疗期间,缺少家属陪伴,面对疾病及死亡威胁,多数患者存在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治疗积极性低,配合度差,影响治疗效果,患者预后差,需引起临床重视[1-3]。故而,给予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有效对症治疗之外,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焦虑障碍,以利于患者身心康复。笔者纳入院内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24日收治的39例重症患者中提取29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分组探究CBT干预方法及干预效果,现进行如下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24日收治的39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临床资料,排除气管插管患者以及无焦虑障碍患者,剩余29例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9岁~69岁,平均年龄(52.23±4.35)岁,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6例,初中文化3例,高中文化3例,大专及以上文化2例;观察组患者: 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7岁~69岁,平均年龄(52.21±4.32)岁,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8例,初中文化3例,高中文化2例,大专及以上文化2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p>0.05,分组可比。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标准对患者进行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患者出现呼吸窘迫,呼吸频率30次/分以上,精细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00%以下[4]。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患者忧虑,运动性不安症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5]。
1.3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②患者均出现广泛性焦虑障碍;③患者自愿参与研究;④患者身体情况尚可,可接受及配合临床研究;⑤伦理会批准研究进行。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患者;②排除残疾患者;③排除精神疾病、痴呆、智障等患者;④排除正接受其他临床研究患者;⑤排除配合度差患者;⑥排除孕妇、哺乳期、月经期患者。
1.4干预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隔离、对症治疗,并积极预防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给予患者器官功能支持,例如呼吸支持(氧疗、呼吸机等)、循环支持、其他治疗措施等。对照组患者加强心理疏通,改善患者负面心理。观察组患者接受CBT干预:(一)建立良好医护患关系。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亲切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觉到亲切,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为治疗与护理提供便利。(二)收集患者详细资料,了解每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文化、社会地位、家庭大概情况、兴趣爱好等,并牢记于心,方便后续实施CBT。(三)改变患者错误认知。对患者进行新冠肺炎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发病原因、发病症状、治疗方法、治疗过程、预后情况等,使得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认知。通过,让患者了解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特点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心理状态,并找出负性思维,使其认识到负性思维的存在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改善,逐步修正患者不合理思维及信念,从而接受合理的观念,以正常思维模式认知以及评价客观事物。(四)行为疗法。①呼吸、肌肉的放松训练。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腹式呼吸,肌肉渐渐式松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情景式想象放松训练,帮助患者减轻负面心理。每日进行60min训练。②冥想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冥想训练,将意念专注于呼吸,构思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性语言,注入积极、健康、乐观思维。③辅以音乐疗法。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播放患者喜好的轻柔的音乐,缓解患者交感神经过度紧张,以减轻患者压力反应。④必要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
1.5观察指标
    ①焦虑自评量表[6](SAS):由William W.K. Zung编制,为常用心理测量工具之一,该量表包括20个项目,划界分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7](HAMA):由Hamilton1959年编制,为焦虑重要诊断量表,采取5级、0~4分评分法,共计14个项目,总分<7分无焦虑;总分>7分,<14分可能焦虑;总分≥14分,<21分肯定焦虑;总分≥21分,<29分明显焦虑;总分≥29分严重焦虑。③焦虑疗效[8-9]:显效-患者焦虑、心烦意乱、恐惧等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焦虑、心烦意乱、恐惧等症状改善;无效-患者焦虑、心烦意乱、恐惧等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④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患者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症状,恢复健康;有效-患者症状得以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未见好转。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⑤记录两组患者焦虑症状消失时间。⑥疾病认知评分[10]: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对疾病认知度越高。⑦生活质量[11-12](GQOLI-74):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四个项目,总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⑧匹兹堡睡眠指数[13-14](PSQI):评分0~21分,评估患者睡眠质量,评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⑨满意率评估采取问卷调查,问卷由我院自制。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HAMA评分变化分析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HAMA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SAS、HAMA评分均一定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HAMA评分比较(n;±s;分)
 
注:较对照组干预前,*p>0.05;较干预前,&p<0.05;较对照组干预后,#p<0.05。
2.2两组患者焦虑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患者焦虑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治疗有效率比较(n;%)
 
2.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焦虑治疗有效率比较(n;%)
 
2.4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症状消失时间及疾病认知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疾病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症状消失时间与疾病认知评分比较(n;±s)
 
2.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QOLI-74总评分及PSQI评分变化分析
        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I-74总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GQOLI-74总评分及PSQI评分均改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GQOLI-74总评分及PSQ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QOLI-74总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n;±s;分)
 
注:较对照组干预前,*p>0.05;较干预前,&p<0.05;较对照组干预后,#p<0.05。
2.6两组患者干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干预满意率比较(n;%)
 
3讨论
    2019年底湖北武汉出现不明原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2020年1月7日官方确认其为新型灌装病毒引起,该病具有传染性,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病情较重,表现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临床症状,患者身体承受较大痛苦,同时由于疾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处于高度隔离状态,家属无法陪同及守护患者,患者缺少家属的关爱与支持,加之医护人员治疗及照护患者时穿着医疗防护服,使得交流更为困难,周围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医护人员、死亡的威胁,给患者造成极大负面心理,多数患者存在广泛性焦虑障碍,内心十分恐惧、害怕,部分患者甚至录了视频遗言或书写了遗言给亲朋好友,患者思想消极,战胜疾病信念不够坚定,导致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度较差,负面心理对患者身体代谢、激素水平等均具有一定影响,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故而纠正患者焦虑障碍成为临床治疗及护理重点,临床不断探究对该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发现CBT干预方法具有较好效果,值得深入研究及应用[15-20]。
        CBT干预方法为临床常用的干预方法,属于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通过改变患者思维或者信念、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以及行为[21-25]。该方法与药物治疗相比更为安全可靠,无副作用,患者认可度高[26-28]。新冠肺炎导致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精神紧绷、过分警觉、行为反常,CBT可有效帮助患者更好认识基本,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使得患者相信医护人员,相信其疾病可治愈,纠正患者错误、消极的思想 ,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使得从容面对疾病,放宽心理,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该方法取得较好应用效果[29-30]。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SAS、HAMA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SAS、HAMA评分均改善,观察组SAS、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经CBT干预后,焦虑症状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焦虑治疗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78.79%),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5.76%),p<0.05,提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经CBT干预后,焦虑情况明显改善,从而临床治疗效果也相应提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疾病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CBT可较好提升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疾病认知度,可更快改善患者焦虑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PSQI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GQOLI-74评分、PSQI评分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CBT干预后,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7.06%)高于对照组(75.76%),p<0.05,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十分认可CBT干预方案,认为该方法切实、可行。本次干预虽取得较好效果,但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患者具有较强感染性,治疗及护理难度均较大,实施干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足及不完善之处,故而需不断探究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量完善干预方法及内容,纠正患者负面心理,加强患者治愈信心,为患者谋取福利。同时,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可扩大样本含量进一步研究,以保证数据可靠性,发现研究中更多问题,不断改进,探寻有效的焦虑障碍心理干预方法。
        综上所述,CBT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患者焦虑症状改善,恢复快,可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均改善,满意率高,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房艳艳,周伟,徐其涛等.内观疗法联合改良森田疗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8):1141-1145.
[2]赵指亮.正念减压疗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焦虑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8,26(3):92-94.
[3]王燕,刘斌.运动干预对中考应试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2):129-134.
[4]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2020?月?2?月?5?日?13?PM.
[5]杨晓琴,黄霞飞,郭洪林等.外周血C反应蛋白、白介素及神经递质检测对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记忆功能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8,29(5):606-608.
[6]赵兴蓉,曹玉萍,陈壮飞等.团体现实疗法对轻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4):253-259.
[7]周妍妍,毕亚红,劳力敏等.广泛性焦虑量表在筛查广泛性焦虑障碍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9):735-737.
[8]廖继武,杨海华,王丝丝等.广泛性焦虑障碍血浆神经肽Y、P物质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9,40(7):1012-1015.
[9]许定华,罗树存,罗旭东等.广泛性焦虑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脑功能网络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9,35(2):183-187.
[10]蒋远洪,朱家秀,邹鲜容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胃镜成像诊断特点[J].中国内镜杂志,2019,25(1):2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