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应对能力、自护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互动式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应对能力(屈服评分、回避评分、面对评分)、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ESEA)评分]及神经功能[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结果 观察组屈服评分、回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自护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ES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E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和自护能力,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转归。
关键词:脑梗死;互动式健康教育;应对能力;自护能力;神经功能。
引言
脑梗死属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应对能力、自护能力及康复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4~76岁,平均(58.69±4.55)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58.17±4.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1)经头颅MRI检查;(2)符合《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2)存在智力和听力障碍;(3)合并难治性高血压;(4)大面积脑梗死。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调节血糖、血压及血脂,遵医嘱给予抗栓等治疗,保护脑神经,改善血液循环。观察组接受互动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如下。(1)收集患者相关疾病资料,结合医生诊疗方案,制定有效的干预计划,并告知患者其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注意事项及预期护理效果等。(2)为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知识、饮食知识及药物知识及各种辅助检查,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嘱咐患者放松心情。(3)调动患者互动干预积极性,强调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病情管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到护理过程中,起到督促作用。(4)给予患者康复指导,讲解训练方法及目的,如体位移动和变换、肢体功能摆放,告知患者循序渐进增加活动次数,加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并观察其康复训练执行情况,倾听患者主诉。(5)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知识提问,针对患者薄弱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并给予用药指导,叮嘱其按时复诊。
1.4 观察指标 (1)应对能力:采用应对问卷评价患者应对能力,量表包括屈服(4~20分)、回避(7~28分)、面对(8~32分)3项,共20个条目,分值越高,应对能力越强。(2)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评价患者自护能力,包括自我概念、健康知识、自我责任感及自护技能,其评分分别为0~36、0~56、0~32、0~48分,分值越高,自护能力越高。(3)神经功能:采用欧洲卒中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该量表共14个条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应对能力 观察组屈服评分、回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png)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自护能力 观察组自护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png)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神经功能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ESS评分分别为(33.95±4.02)、(32.68±4.15)分;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ESS评分分别为(69.82±6.45)、(80.47±5.92)分。干预前,两组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ES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E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坏死,进而导致患者语言、运动等多方面功能受损。脑梗死并发症较多,且病程较长,发病较急,目前临床常采取药物延缓疾病发展,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互动式健康教育是指在护患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性护理活动,利于培养患者自理能力的一种护理模式,改变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的机械性和随机性,使健康指导更加系统、规范、及时和有效,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到护理过程中,调动患者互动干预积极性,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回避评分、屈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神经功能评分、面对评分、自护能力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这表明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应对疾病能力和自护能力,改善神经康复水平,促进患者转归。互动式健康教育实行一患一护的教育方式,通过结合医生诊疗方案,制定相应护理计划,采用影音材料、书面教育、图文等多种手段,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梗死防治和用药知识,强调自护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康复训练,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识,改善其不良心理,提高自护能力和对疾病的应对水平,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和自护能力,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转归。
参考文献
[1]宋敏,张玉霞.教育护理在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6):3070-3071.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3]梁淑云,许雪华,王飞红.行为护理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8,10(3):216-217.
[4]关冰心,薛静,胡洁.持续性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1):1586-1589.
[5]张玉红.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21-24.
[6]侯洪伟.Orem自理模式联合延续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ADL及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9):14-16.(收稿日期:2019-07-19)
作者简介:刘科位(1982.02-)男,目前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