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康复过程中应用积极引导的临床意义。方法: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社会视角、生理视角、心理健康视角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康复过程中采用积极引导的意义显著,其生存视角质量评分增加,且发生耳鸣、四肢麻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故积极引导模式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积极引导;生存视角质量评分;不良反应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或直接侵入患者脊髓、脑血管、脑神经、脑实质、蛛网膜、软脑膜等部位,引发非化脓性炎症。结核性脑膜炎是较为严重的肺外结核病,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极易引发严重不良后果。既往有研究表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恶性肿瘤、长期激素治疗、糖尿病、嗜酒、营养不良等均为结核性脑膜炎(TBM)的易感因素。TBM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的发生、发展,患者会出现脑膜刺激征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肢体截瘫、视力障碍、眼外肌麻痹、呼吸衰竭等,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将近30%的TBM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后,仍旧会死亡。由此可见,及早的诊断至关重要[6]。本文主要针对TBM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展开深入的分析,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TBM早期诊断率,根据诊断结果及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给予针对性治疗,尽可能降低TBM死亡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20例;发病时间10~40d,平均发病时间(30.12±9.72)d;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0.0±11.6)岁。试验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发病时间13~36d,平均发病时间(29.42±8.92)d;年龄40~63岁,平均年龄(59.0±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康复过程中给予常规指导,包括合理饮食、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及告知患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引导模式,具体如下。①心理指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通过语言鼓励和微笑来表达关爱,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关怀且能够依靠指导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和指导,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②晨间指导。加强对患者生命指标的监测并了解患者睡眠情况。③夜间指导。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以确保夜间安全。④舒适指导。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来清洁皮肤。昏迷患者的头部应向一侧倾斜,以免吸入呕吐物。⑤导管指导。部分患者如有需要要保留导管,指导人员应制定合理的导管指导计划加强管道管理,做好交接工作,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⑥肢体功能锻炼康复。对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先健侧后患侧,30min/次,依次为患者的肘关节和腕关节、指关节,最后为髋关节、膝关节。痉挛患者可以帮助其举起玩具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同时可以做上肢屈曲和伸展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进行肘部伸展、上肢外展和前臂旋转等运动。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存视角质量评分对比
试验组患者评分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生存视角质量评分对比
.png)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患者发生耳鸣2例、四肢麻木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发生耳鸣5例、四肢麻木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可继发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及其他器官的结核。TBM 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疾病中表现形式最为多样,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TBM 患者预后与诊断是否及时及治疗措施是否有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由于 TBM 患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被患者忽视,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大部分患者在病情确诊时,基本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及早寻求一种特异性高、敏感度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是改善 TBM 患者预后的关键。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并且康复非常重要,由于结核性脑膜炎具有传染性,因此康复指导人员要格外注意,对结核型脑膜炎患者进行积极引导非常重要。以此消除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康复的配合度,改善康复效果。积极引导康复指导措施对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十分必要,结核性脑膜炎康复过程中在常规指导措施基础上添加了个性化以及人性化的积极引导措施,使指导措施工作更全面以及细致化,有效提升康复指导措施水平,并帮助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加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康复进程,提升肢体运动水平。当前,临床对于TB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遗传及细菌感染在TBM发病中具有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飞速进步,TBM的诊断及治疗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获益的患者仍旧较少,病情诊断延误是导致TBM患者预后较差的重要因素,故仍旧需要临床进一步增加对TBM的研究,寻求一种新的检测方法,最大限度提高TBM诊断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目前,对于抗生素在TBM治疗中的具体给药方案,报道仍旧较少,故还需要临床进一步加强对TBM具体药动学、药效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暴露应答关系、作用靶点等进行深入的探索,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早实施手术治疗,最大限度提高TBM生存率,降低死亡率。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分子生物学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推广,例如脑脊液GeneXpertMTB/RIF检测,脑脊液TB-DNA检测以及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等对TBM的诊断、治疗问题可得到更好的解决。另外,合作联盟及团队合作一定程度上可促进TBM诊断、治疗工作进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康复过程中采用积极引导的意义显著,其生存视角质量评分增加,且发生耳鸣、四肢麻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故积极引导模式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孔波,杨婵.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脑脊液指标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1):10-13.
[2]贺莹,周慧敏.结核性脑膜炎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干扰素-γ、腺苷脱氨酶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10):51-54,62.
[3]牛俊梅,李振魁,张边防.莫西沙星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及适宜剂量研究.临床医学,2019,39(10):
99-101.
[4]刘杰.糖皮质激素与四联抗结核方案联合治疗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脑脊液细胞学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5):2385-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