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面瘫采用大秦艽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期   作者:谭希
[导读] 目的:探讨对面瘫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同时联用大秦艽汤加减用药干预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面瘫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同时联用大秦艽汤加减用药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面瘫患者计1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针灸治疗对照组(n=8)与联用大秦艽汤加减治疗实验组(n=8),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面瘫患者采用大秦艽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可改善面神经功能。
        关键词:面瘫;大秦艽汤;针灸;面神经功能
        面瘫是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神经疾病,也称面神经麻痹,根据面神经损伤部位的不同,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节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该病多由病毒感染、耳源性疾病、代谢障碍、局部创伤及手术等,典型表现为口歪眼斜、眼睑闭合困难、口角下垂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医在临床中的不断应用,针灸已经成为了治疗面瘫的首选治疗方案,能够改善面部神经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1]。从中医角度看,面瘫的发生多由正气不足,脉络营卫空虚,以风邪入中经络为主,气血闭阻,局部的肌肉筋脉失养所致,本病多虚实夹杂。故考虑的可配合采用中药大秦艽汤以疏风通络,养血活血[2]。我院在采用大秦艽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面瘫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故以收治面瘫患者16例为对象,就常规针灸治疗与联用大秦艽汤加减治疗做了一个随机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面瘫患者计16例。纳入标准:(1)满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2)存在面神经麻痹的典型症状;(3)发病至治疗时间在14d以内;(4)单侧发病;(5)年龄在18~65岁范围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2)肝肾功能不全者;(3)特殊生理时期者;(4)大秦艽汤用药禁忌症者;(5)不同意参与研究者。本组16例患者中男8例,女8例,年龄21~62(42.16±12.44)岁,病程0.5~14(6.42±1.18)d,左侧12例,右侧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针灸治疗对照组(n=8)与联用大秦艽汤加减治疗实验组(n=8),分组后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针灸治疗,患侧选穴攒竹穴、翳风穴、四白穴、地仓穴、阳白穴、颊车穴、承浆穴、迎香穴、下关穴,健侧选穴合谷穴,双侧选穴风池穴、足三里。使用华佗牌毫针,规格0.30x50mm。操作时患者体位取仰卧位,先对面部各穴位使用酒精进行消毒,以透刺法施针。对足三里、翳风穴、合谷穴直刺,深度0.5~1cm,捻转泻法,得气后每10min以施针1次,手法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针灸6d后停1-2d再继续治疗,避免针刺耐受现象。实验组联合大秦艽汤加减治疗,基础组方:秦艽12g,独活、川芎、当归、石膏、白芍、甘草各8g,防风、羌活、白芷、白术、黄芩、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10g,细辛2g。本方以辛温发散之品较多,故宜风邪初中经络之症。方中秦艽能透经络之风,通经活络为君。防风、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独活、细辛搜少阴之风,俱为臣药。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熟地养血柔经,活血通络,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思路。同时予以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扶正。石膏、黄芩、生地可防辛温之品伤阴,能清邪郁化热,若无内热亦可以去黄芩、石膏、生地等清热之品。邪热偏盛,可去细辛、羌活、独活重用石膏、黄芩、生地等,湿重可加苍术、泽泻、茯苓、车前草等;有淤可加红花、丹参加减用药剂量随症。两组均在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面部肌肉恢复正常,鼻唇沟对称,口歪眼斜消失,判定为痊愈;眼睑可闭合,鼻唇沟略浅,口角存在轻微不对称,判定为显效;上额运动弱,眼睑用力可闭合,面神经功能减弱,仍然存在口歪眼斜,判定为有效;未见明显改善为无效。(2)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采用H-B面神经功能评分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表   [n(%)]
 
        2.2面神经功能
        治疗前两组H-B面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表   (x±s,分)
 
        3.讨论
        面瘫可归为中医“口僻”范畴,由正气亏虚,风邪入侵而导致,在采用针灸治疗时,可起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由于患者脉络空虚,风寒之邪入侵阳明、少阳,故在治疗室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取穴,并配合选择少阳经对应穴位,通过循经取穴,可扶正固本,配合针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可有效改善面部经气,有利于改善额纹变浅、眼睑不可正常闭合、口角下垂等问题,诸穴共使,可通络止痛,疏风散邪,兼具行气活血之功[3]。而在联合采用大秦艽汤加减治疗时,基础方剂属于《保命集·卷中》中经典方剂,以秦艽为君药,能够祛风通络,配合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独活等,则可散风除邪,甘草、白术、茯苓等,则能够益气健脾,配合黄芩、石膏、地黄,则可清热凉血,诸药共使,可祛风除邪,活血通络,调卫阳气,再通过加减用药,则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针对性[4]。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方案疗效理想。
        综上所述,对面瘫患者采用大秦艽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疗效理想,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孟思彤.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0):1696-1697.
        [2]郭艳波.自拟清热通络方联合针灸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05):42-44.
        [3]陈磊,焦鹏,李方辉.中药汤剂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14(12):50-53.
        [4]王庆梅.针灸联合中药内服熏洗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肌电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23):3814-38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