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期   作者:萨日娜
[导读] 脑性瘫痪即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摘要:脑性瘫痪即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视觉、听觉、言语、行为及情感等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所采取的综合治疗方法很多,以运动康复为主,侧重于患儿功能改善,对患儿心理行为、认知、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等问题关注较少,患儿康复后仍然无法适应环境的要求。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康复;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对改善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收治的74 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37 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同时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结论引导式教育理念的应用对改善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有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患儿运动功能良好康复,提高治疗有效率。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源于我院收治的74 例脑瘫患儿,全体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37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6 例; 年龄3 ~ 9 岁,平均6. 42 岁。观察组男19例,女18 例; 年龄3 ~ 10 岁,平均7. 12 岁。2 组均已排除重要脏器组织功能障碍、并发精神病或严重脑瘫,且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综合训练,由专业康复医师及治疗师对患儿病情与分型进行准确评估,拟定治疗、康复计划。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蒙古灸疗、针灸、电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水疗、蒙药熏蒸等。另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其他康复治疗措施。观察组同时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即: 引导式教育通过集体课的形式开展,由专业医师按照患儿年龄、病情进行分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式教育训练计划。由引导员带领患儿每日进行起床、穿衣、如厕、步行、牵拉等日常自理行为的练习,并定时开展手部课、认知课、坐立课及音乐课等, 40 min /次,2次/d。教育方式以引导为主,重点强调节律性意象及引导式诱发,在反复进行多次行为练习后,鼓励患儿独立完成穿衣、系鞋带等任务。另外,对患儿家属开展教育培训,向患儿家属介绍引导式教育理念的实施方法与重要作用,要求家长全程参与康复训练及护理工作,以确保引导式教育融入家庭康复训练中。
        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 0 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 珋x ± s) 表示,采用t 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治疗前2 组患儿GMFM 各能区评分和Gesell 发育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治疗后,2组患儿GMFM 各能区评分和Gesell 发育评分与治疗前比均发生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观察组GMFM 各能区评分和Gesell 发育评分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三、讨论
        脑性瘫痪是由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发育缺陷,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智力缺陷、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脑瘫儿童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该阶段由脑损伤引起的异常姿势与行为尚未固定化,故可通过康复训练等措施使其恢复正常。

临床常见干预措施包括基础训练、推拿、针灸、电刺激等,以改善患儿脑部血液循环,帮助患儿重建主动运动和正常的运动系统反馈机制。引导式教育体系为脑瘫儿童康复提供了一个家庭康复、社区康复、教育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在临床应用与推广上已取得一定效果,并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普及推广上的难题。①专业人员缺乏。我国引导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对患儿的康复与教育需求很难达到全面的了解,也很难顾全患儿各项功能改善的需要,进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引导式教育原有的作用。②缺乏相应的收费标准。医疗机构传统的收费项目是按时间或项目收费,而引导式教育对孩子的训练是全方位、长时间甚至是全天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也超出现行医疗保险的规定范围,使之在社区及医疗机构开展困难。③受传统疾病和治疗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仍然只相信传统的药物、针灸、推拿及理疗等方法,并习惯于“一对一”的被动训练模式,而引导式教育所开展的小组集体式新兴教育活动并没有完全被认可和接受,家长的选择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引导式教育是否能够持续顺利的开展。因此,为了使引导式教育在我国脑瘫儿童康复领域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还需要发展壮大引导式教育工作,从多角度提高引导式教育的效果,如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完善医疗保障体制;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引导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引导式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应用于康复领域。目前,综合性康复治疗在促进脑瘫儿童良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证实,虽然,脑瘫儿童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康复训练,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儿运动、语言、认知及自理能力。综合性康复治疗充分结合小儿神经发育特点,通过各类行为干预,阻断原始反射,纠正异常运动模式,逐渐促使肌张力正常化,使患儿姿势反射与运动能力逐步康复。但综合性康复治疗耗时久,医疗资源耗损大。同时传统康复护理模式多以康复师为主,患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下接受接受治疗,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患儿主动参与、主动运动能力普遍较低,可影响到康复效果。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功能训练与学习教育同步进行,整个训练过程均以患儿为主体,将训练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引导主动学习,激发与强化患儿性格与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患儿体能、言语、智力等同步发展。对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引导式教育组患儿治疗后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故认为引导式教育理念在激发与培养患儿主动参与方面有显著优势。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与中枢神经发育水平效果肯定。表明引导式理念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水平、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护理效果显著。引导式康复护理中,通过提供心理护理、环境护理、语言交流、运动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等一系列的康复护理措施,可改善患儿及家属的不良心理状态,结合引导教育,引导患儿积极参与到语言、运动和日常生活锻炼中,提高其社会生活能力,恢复运动功能和智力水平。综上所述,在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实施引导式教育,可有效促患儿病情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引导式教育除针对运动功能康复外,还针对其认知、语言、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等一起进行训练,以全人康复为目标,以适应环境和生活自理为基础,采取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式使患儿各项能力得到同步和全面发展。此方法被国际公认为治疗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此早期对脑瘫儿童实施引导式教育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引导式教育在脑瘫领域应用越来越广,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妮娜,王建文,陈耀红,等.学龄期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教育、辅具情况随访[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2):237-241
        [2]潘文莲.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1(18):169-170
        [3]齐许红,韩晶晶,刘婷.小儿脑瘫护理中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1(1):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