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临床用药,务必谨守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方能药到病除,咳嗽(痰湿咳嗽)可遵“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理,运脾醒脾,燥湿化痰以止咳,不止咳而咳自止。自拟“消痰散”治疗小儿痰湿咳嗽证,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咳嗽;痰湿证;消痰散;经验;
作者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多种小儿疾病,尤其是小儿呼吸道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疗效卓著,经验颇丰。先后验证了科室协定处方:金贝抗支糖浆、灭支糖浆、清嗽饮、敏咳饮等多种方剂,治疗多种急慢性等咳嗽,均收到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小儿痰湿咳嗽多见于肺部感染后期,尤以肺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更为常见,据此,特创立消痰散,治疗小儿痰湿咳嗽,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治疗小儿痰湿咳嗽的指导思想:
1.1病因病机
因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于康复”之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与成人的诸多不同。又“脾为后天之本”,诸多病证的发生均与脾的运化失常有关,如呕吐、泄泻、腹胀、食积、腹痛、水肿等等。本篇主要论述咳嗽一病,痰湿咳嗽一证。素体脾虚或饮食积滞,脾失运化,水湿停滞,湿聚成痰,上储于肺,或疾病后期,气虚无以运化水湿,水饮停聚成痰而成痰湿咳嗽一证。另小儿脏腑娇嫩,肺脾常虚,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外邪,遂致咳嗽。以上为小儿痰湿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
1.2 临床表现
痰湿咳嗽多见轻咳,喉中痰鸣,晨起咳多,咳痰多稀(或白或灰),可伴有纳呆,胸闷、腹胀、气促。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弱或细。
1.3理法方药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上两段经文阐述了水谷精微的正常输布,之于小儿,水湿输布与脾肺功能更为密切,尤以脾的运化更为主要。
脾居中州,主运化,为肺之母脏。一方面,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脏,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脏,此为脾肺之生理关系。另一方面,肺为华盖,外合皮毛,司呼吸,肺气不足(亦或外邪亢盛),邪气从口鼻而入或外伤皮毛,导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常,故致咳嗽;素体脾虚(或饮食积滞或暴饮暴食),脾失运化,水湿停滞,湿聚成痰,上储于肺,故见痰鸣咳嗽。此为肺脾之病理关系。晨起咳重,气促为痰阻吸道所致;纳呆、腹胀、腹痛为脾是运化表现。痰是水液输布失常的产物之一。
治之之法:燥湿化痰,醒脾化湿。方药:消痰散。方由二陈汤化裁而来,组成:半夏、茯苓、射干、桑白皮、紫苑、冬花、陈皮、佩兰、乌梅、甘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助运,桑白皮泻肺水,佩兰化湿醒脾,陈皮理气燥湿,乌梅收湿以助化,紫苑、冬花化痰止咳,射干祛痰利咽,甘草和药补中。加减:咳嗽频多,加川贝化痰止咳;痰声漉漉,加苍术燥湿健脾;形寒清涕,加桂枝助阳化气;气促胸闷,加苏子、葶苈子降气逐痰;腹胀加枳壳、莱菔子理气助运。
1.4 临证运用
1)该型咳嗽多见于婴幼儿,年长儿相对少见;2)该型咳嗽为轻咳,每每咳嗽几声即停止;3)用药两只三天,多可获效,不可久服,否则燥湿过妄,变生它证;4)方药口感干涩,适于小儿服用。
临证之时,必要辨证精准,方可效如桴鼓。
2 典型病例
王某,男,3岁, 2018年10月3日初诊
患儿因咳嗽,发热,静点三天抗生素后热退,咳嗽减轻,但未愈,近五天咳嗽,嗓子有痰(家长诉),晨起及运动后咳嗽,轻咳,睡时痰鸣,无病汗,纳眠尚正常,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胸部X线片(自备),双肺纹理增浓,支原体抗体检查示阴性,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证属痰湿咳嗽,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消痰散加减,处方如下:
半夏 陈皮 茯苓 桑白皮
射干 乌梅 冬花 甘草
以上中药予免煎剂,一日一剂,开水冲调,分三次温服。电话随访,三剂咳嗽获愈。
李某某,男,1.5岁,2018年11月6日初诊
肺炎喘嗽经治疗后,热退,咳嗽未愈,先后口服肺力咳、氨溴索、止咳化痰颗粒等药,均未获愈,咳嗽时轻时重,晨起咳嗽,时而咳痰后咽下,睡时痰鸣明显,偶有鼻涕,无喷嚏,纳食一般,腹略胀,无吐泻,无病汗,睡眠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指纹色淡红,推之通畅,风气关之间。胸部X线平片示:两肺纹理增强,余无异常。此乃子病及母,母子同病,崇培土生金之意,给予消痰散加减口服,方药如下:
半夏 陈皮 茯苓 桑白皮
射干 佩兰 冬花 甘草
紫苑 冬花 川贝 荆芥
佩兰
给予免煎剂口服,每日3/4剂,开水冲调,分三次温服,并忌食甜腻之品。加减治疗五天痊愈。
3 讨论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加之东北地区,咳嗽之病尤为多发,而痰湿咳嗽临床多现,尤其多见于婴幼儿患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哮喘后期。痰湿不除,咳嗽不愈,给患儿家长带来一定心理负担,此为创立消痰散的初衷。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久病脾虚,或禀赋不足,脾气亏虚,生化乏源,肺失濡养,母病及子,咳嗽难愈;肺脏受病,病久不愈,子盗母气,痰湿不除,则母子同病,母子同调,方可获愈。痰湿咳嗽,不可见咳止咳,更不可一味攻伐,否则邪气不除,肺气耗伤,咳必不止;亦不可过于补脾,给予诸参之品口服,否则助阳化火,痰湿不除,变生它证。“脾不贵健而贵运”,小儿脏气清灵,方药之中投以佩兰、薏苡仁、豆蔻等醒脾助运之品,多可获愈。
临证之时,对于诸多咳嗽,详询病情,谨守病机,遣方用药,攻补几分,了然于胸,则多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