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分析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护理措施与并发症的观察,证明术后精心的、恰当的护理,正确处理相关并发症,可提高心脏起搏器的置入成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主要探讨分析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在对进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护理服务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本文旨在探讨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护理常规与健康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护理,在临床中能加强针对性的护理,从而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并发症;护理
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新,华伟 .ACC/AHA/NASPE 2002 年植入型心脏起搏 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临床应用指南公布 [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6:41-42。]我国从 2002 ~ 2012 年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总数,年平均增长在12% 左右,保持较强的增长趋势 。[ [2]王方正,华伟,张澍,等.全国心脏起搏器2000 ~ 2001年临床应用调查[J]. 中华心律失常学志,2003,3: 62-64。]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亦逐年增加,起搏器的植入数量也逐年增加,随着科学技术与发展,起搏器功能和种类如雨后春笋,而永久性起搏器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永久性起搏器是采用电子装置,发射一定频率脉冲维持心脏有效泵血功能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实践表明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目前效果尤佳,但术后因创伤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却客观存在,因此,术后并发症也一直是临床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尽管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可并发症的发生却没有因为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所以如何才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不断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患者痛苦备受医护人员高度关注,为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提供些许参考。[ [3]张皎平,李彩,郭翠英.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年 2 月第 13 卷第 2 期,2008,17 ( 16) : 2545-2646。]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利用电频脉冲刺激心肌,引起心脏兴奋和收缩的一种电子装置。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不可逆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治疗重度缓慢性心律失常,也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随着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术后的护理与并发症的观察尤其重要。[ [4]吴小燕 . 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后护理体会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3 ( 2) : 284-285。]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主要是通过发放电流的方式,让电流对患者的心肌进行刺激,促进心肌功能兴奋,从而代替正常的心肌起搏点,使心脏恢复正常跳动。[ [5] 刘晓宇,王悦喜,季英敏,于赛华,王春燕,袁托亚,阿荣, 张迎军,任保军.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126例原因及处理方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08):937-938]
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医师面对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相应技术不断发展与提高, 但并发症的发生反而增加。目前临床上出现的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感染、囊袋破溃、电极脱位、血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引起的相关症状、安置后不起搏现象、术后上肢活动障碍及术中患者猝死等。[ [6]王玉堂, 张晔.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 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 23( 1) :75-78。 ]心脏起搏器的应用改善了很多心功能障碍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相关并发症。新型临床护理路径则是在原有的常规置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护理中加入新的方法和规范,主要是针对性的控制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护理常规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风险性,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有文献报道,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安全防护意识以及自我随访管理与其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密切相关。[ [7] 张明旭,杜修海,胡静泠,等 .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2:31。]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可有计划、有预见性的开展工作,从而使护理工作流程化、规范化,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8] 吴世菊,刘晓丹,刘倩,等 . 护理人员临床护理路径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J]. 护士进修杂志,2009,9:829-830。
]安置永久起搏器治疗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操作。起搏器长期埋置在体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或多或少的约束,有调查表明,约20%的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偏执等情绪和精神症状。[ [9] 李友爱,邓育芬,黄琼意 .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焦虑、抑郁状况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J]. 护理实 践与研究,2014,6:140-142。]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 法,治疗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
1.1 心电监护: 患者术后予安置在心脏监护病房进行72小时的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的变化及起搏信号等以了解起搏器的起搏效果,正常的起搏心率在心电监护上可见一垂直形占时短的脉冲信号波。同时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有无对起搏器不适的主诉。如果观察到心电监护上无脉冲信号也无心室激动波,且只有低于起搏频率的自博心律,则可能出现: ①导线与起搏器之间接触不良; ②机器原件失灵; ③导线断损。[ [10]朱纯石,康殿邦,朱中林,等 .人工心脏起搏和电复律[M].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1983: 218-219。
]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排除故障,以保证患者安全。
1.2 体位及活动: 术后24小时内保持平卧位或左侧卧位,限制活动。禁右侧卧位,左上肢制动,勿用力咳嗽。否则应用手按压伤口。24~48小时可取半卧位,床头抬高 15 ~ 45°,72小时后允许患者下床活动,床边行走,动作不宜过快。
1.3 术后的饮食与排便护理: 给患者提供高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易消化的饮食,每日适当进食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有个别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便秘,使用药物后可缓解。
1.4 术后给予适当的下肢按摩和活动,适当的抬高下肢,能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 生。完善而详细的整体护理规程及出院指导。
1.5 健全随访制度,深入了解患者出院以后的生活质量,可做进一步调查和分析。由于监护仪的使用及起搏器置入导致患者有体内异物感、切口疼痛、体位不适等,均可能使患者产生恐惧与烦躁,护士应在患者术后清醒时即告知患者手术完成,向患者讲解监护仪的作用,并且重视患者主诉,给予心理支持及实施健康教育计划: 术后第1天讲解砂袋压 迫的重要性,术后第2 ~ 3天对患者宣传起搏器安置术的科普知识。
1.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局部出血及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①术后切口用弹性绷带包扎并沙袋压迫伤口24小时或放置引流条加强引流,沙袋压迫部位应在伤口下方囊袋上而非切口缝合处。同时观察切口有无出血及感染情况。②术后切口血肿及感染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连续测体温3天,3 次/天。在切口护理中必须保证无菌操作,每日换药1次,换药时注意观察伤口皮肤色泽、局部张力、有无血肿形成。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技术广泛应用,操作者技术日益熟练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后,术后并发症中导管电极移位与心内膜脱离接触、感染和出血的出现已经较前减少。由于安置起搏器毕竟是一项介入治疗,可能导致的急性心包填塞在临床较为罕见,也无较好的措施完全预防,一旦发生效果严重。因此,临床护士在护理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时,应重视主诉,一旦发生心包填塞迅速准备抢救用物,协助医生确诊并实施心包穿刺抽吸心包积液,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扩容升压,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2、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远离电压、强磁场的区域,如医院内高频电刀,核磁共振,生活中的雷达天线、变电站、高压设备等。指导患者或家属自测脉律的方法,当出现心率过快或过慢 (与阈值心率相差5次及以上) 或患者感到头晕心悸胸闷即到医院就诊,外出时携带起搏器识别卡。出院第一个月为患者术后首次随访时间,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半年随访1次,起搏器使用后期应增加随访次数。
医护人员还应尽力做到: ①牢固掌握专科技术知识,为做好围手术期治疗与护理提供依据。②术前心理疏导很关键,介绍成功事例“现身说法”,打消患者及家属顾虑,保证患者充分休息,防止因休息不足精神紧张而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③应熟悉引起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即使是极少发生的“埋藏处肌肉跳动”和“肩手关节综合征”均要熟悉,④尽量避免患者术中发生猝死。⑤不可小视介入室护士与 CCU 护士认真交接术中情况,它为术后护理提供必要的依据。⑥术后要重点观察患者的反应。⑦随着病情缓解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随访依从性明显淡化,所以护士要重视术后定期随访及有关起搏器知识的宣教,争取早发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后果。⑧叮嘱患者及家属,若患者外出一定要随身携带填写完整的起搏器担保卡,便于出现异常情况时提供诊疗依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