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肾脏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负责尿液生成以及代谢产物排泄,同时承担着内分泌功能调节、体内电解质与酸碱水平维持等诸多功用。终末期肾病即慢性肾病进展至终末期,早期行器官移植为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然而由于供体匮乏、患者自身条件差、经济困难或心理对器官移植不认可等,均造成了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局限。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作为最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手段,各有优势与特点,究竟该对何种方案选取,临床尚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终末期肾病其本质上为罹患者全身性的低反应炎症状态,并与相关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贫血等互为因果、联系紧密。因此笔者从微炎症反应角度为切入点,分析两种透析方式对患者营养状况及炎症反应的具体影响。
一、什么是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通过PICC置管、血透机将患者体内血液引出体外,经多根空心纤维所组成的透析器行弥散式物质交换,以达到血液净化目的。血液透析所用仪器较为复杂和精细,包括血液透析机、透析器、透析液以及水处理系统等。患者必须到医院方可接受透析及专业护理。
二、什么是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是充分对腹膜作为半渗透膜特性加以利用,经导管将配置好透析液定时灌入患者腹膜腔,并通过不断的更换达成体内代谢产物与毒性物质的有效清除,并对水、电解质紊乱情况予以纠正。在行腹膜透析治疗时,患者需先对腹透管于腹腔中埋入,然后经此“生命线”完成腹透液的灌入与排出。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与自动化腹膜透析,前者每日需予以透析液交换3~5次,后者则可以腹透机对人工操作代替,上班族或是对睡眠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更为适用。因其不局限于固定场所,又被称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诗与远方。
三、两种透析方式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近年对终末期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存续渐引起重视,并证实与病情进展具促进作用。血浆中持续呈较高水平的炎症状态可使患者食欲有所下降、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以致白蛋白水平降低、营养状态较差,甚至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相互协同,促使终末期肾病患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不良预后及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一)两种方式对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无论是腹膜透析,亦或是血液透析,均不能使终末期肾病患者所呈现出的微炎症状态显著改善。但相对来说,血液透析相较于腹膜透析患者,其微炎症状态呈更严重表现。对其机制推测为:(1)腹膜透析可对患者残余肾功能予以保护,同时其清除分子物质的效果相较血液透析表现更为突出,也就是说腹膜透析可更换对炎症因子清除。(2)腹膜透析的透析膜为自身腹膜,腹透液并未经血液循环而直接作用于全身。但血液透析中血液的体外循环使透析膜、透析管路等与血液系统直接接触,生物间的不相容性使得炎症反应更为剧烈。(3)腹膜透析的容量负荷稳定性相较血液透析表现要好一些,可尽量减轻对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刺激以及氧自由基过度积蓄,从而可使炎症反应有所减轻。(4)腹膜透析更接近人体生理状态,对毒素及中分子的清除率更充分,故其抑制炎性因子的作用优于血液透析。
另一方面,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患者,其微炎症反应的状态可随透析疗程增加而加重,主要是因为透析仅为代替疗法,而非治愈疗法,无法对患者的肾功能产生逆转性的修复作用,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患者残余肾功能日渐减退,因透析剂量增加、容量负荷加重、腹膜暴露、隧道口与腹膜等潜在感染等,均可使免疫暴露机会增加,并诱发炎症反应。因此在透析时应定期接受医院的随访,与医护人员保持稳定的联系,掌握正确的透析方法与流程,严格无菌操作,同时可及时获得透析方案调整、治疗效果评价、腹透外接导管更换等,以确保透析效果。同时,对于在家中行腹膜透析的患者,若出现腹痛、腹透液浑浊、腹透管出口处脓性分泌物等典型的感染症状时应立即至医院就诊,完善相关的病原学培养,遵医嘱对抗生素应用。
(二)两种透析方式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无论是何种透析方式,在对肌酐、水、矿物质等毒素进行清除时,病人还将流失掉一部分的营养素,比如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但关于究竟何种方式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更为严重,观点尚未统一。有学者认为腹膜透析因透膜液的影响、腹膜容量的限制,病人的食欲或可受到影响,营养摄入不足。而且腹膜透析液可对更多葡萄糖吸收,增加三酰甘油合成,并易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对受体所介导脂蛋白清除功能有所损伤。血液透析患者食欲不受影响,可进食更多的蛋白质与矿物质,缓解营养物质的流失。但亦有持相反意见,认为腹膜透析更顺应人体生理机制,透析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并可减少营养物质流失以及营养不良发生。不管怎样,作为患者,应对透析前后的饮食情况合理安排,以最大程度降低透析对自身营养状态的影响。
比如在透析前一定要吃饱吃好,且多吃富含优质蛋白与高能量的食物。有病人疑惑,会不会透析时这些补充的营养物质直接透出去了?答案是否定的。在透析前对营养物质补充,并不会使透析中氨基酸丢失程度增加,透析中影响蛋白质丢失的最主要因素是透析剂量及透析膜。而且在透析前进行营养补充,还可降低与透析相关急性蛋白质分解速度,补足透析丢失蛋白质、能量,同时还可有效降低透析中发生低血糖的概率。
其次,在透析时能不能进食呢?通常血液透析的时间为4~5h,且在透析过程中,因消化功能、新陈代谢、血液流动等均在加快,患者饥饿、口渴的情况难免发生。从安全性与透析效果考虑,除了某些出现腹痛、低血压或是血流动力学表现异常的患者不宜于透析中进食外,其他患者均鼓励适当进食,时间最好选择透析开始后的1~2h内,食物选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并少量多次服用。
最后,在透析后,患者毒素得以有效清除,胃口大开,可适当增加进食量,对透析所丢失的蛋白质、水溶性维生素等予以补充。平时,也可适当对透析专用口服营养剂摄取,作为三餐外营养补充,类型选择高蛋白高能量低磷低钾配方,以提高蛋白质合成,改善蛋白质代谢,防治营养不良。同时患者应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尽量保持心身舒适,为透析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总之,终末期肾病作为一种各种肾脏疾病所致肾功能呈现出渐进性且不可逆性减退的疾病总称,在等待肾源进行移植期间,可对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积极应用,以延缓病情进展,维系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注重自我护理管理,从合理饮食、感染预防、生活起居等方面尽量减轻透析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透析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