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期   作者:向国菊
[导读] 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发生的获得性感染。
        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发生的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轻则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调查发现,下呼吸道感染是当前高发的院内感染疾病,患者一旦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疾病康复效果。因此,积极采取措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非常关键。控制的关键在于有效预防,分析导致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性的制定防控对策。
1 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
1.1年龄和性别
        临床研究发现,男性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年龄在60岁以下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可在各个年龄阶段发病,住院患者、重症监护患者的发病风险更高。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各器官组织机能下降,身体免疫力下降,多种基础性疾病均与患者的年龄相关。临床上在治疗老年患者需加强重视,强化护理干预,积极降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
1.2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是导致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两者互相影响。患者原发性疾病严重时,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长,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患者住院时间长,所暴露出院内感染的因素多,感染几率大。
1.3呼吸机治疗
        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呼吸机也是导致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发现,使用呼吸机治疗患者所获得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是未采用呼吸机治疗的6~12倍。呼吸机在使用期间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增加暴露风险。气管插入后患者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微生物、细菌等容易在插管表面定植,形成多糖蛋白复合物。复合物能够保护细菌不受宿主防御机制和抗生素的影响,治疗难度大。研究发现,气管上的细菌可经过气流、口咽分泌物反流、呼吸管道中冷凝水倒流等在下呼吸道内形成栓子,引发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类型,也是影响呼吸机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需引起临床治疗重视。
1.4基础性疾病
        患者原发基础性疾病是导致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另一个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会增加患者的机体损耗,在治疗期间易出现感染风险。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临床上因慢性基础性疾病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逐渐增加,针对基础性疾病所导致的危险因素防控非常重要。
1.5重症监护
        ICU患者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群体。原因在于ICU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消耗增加,免疫力下降。ICU患者的治疗措施多含有创伤性,增加暴露风险。重症监护室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情况非常多,综合因素均导致重症监护是导致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2 防控对策
2.1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患者入院后要早期给予有效治疗,强化护理干预,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基础性疾病严重、合并症较多患者易延长住院时间。

首先要采取正确的治疗对策控制患者的原发、基础性疾病,提升临床诊断的确诊率和治愈率,保证医疗质量。医院要重视医疗水平的提升,强化护理质量,降低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
2.2做好基础性护理
        从上文阐述可以看出,口腔分泌物倒流、气管插管等是导致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文献因素,特别是意识障碍患者,存在较大的误吸风险,一旦发生误吸可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在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基础性护理,做好口腔清洁和皮肤护理,注意更换体位,及时将口腔、鼻腔内分泌物清除。重视病房清洁度的管理,定期开窗通风,做好清洁和消毒,调节好室温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患者病房内探视的人数,减少空气内的含菌量等。针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要进行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自我健康意识,主动规避高危风险。
2.3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
        关注患者的进食和身体营养状态,针对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小肠营养有助于维持患者肠道内的菌群平衡状态,避免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在患者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半卧位进行休息,特别是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可避免胃部内容物反流至下呼吸道,降低感染风险。遵照医嘱适当的给予抗生素药物进行防治,注意把控药物的适应症,使用后加强对口腔卫生的保护,避免出现口咽部菌群失调情况。
2.4增加肺部护理
        在患者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正确排痰,并定期给予扣背、翻身、震颤等肺部综合护理,有助于减少下呼吸道感染风险。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采用示范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教会患者正确咳嗽,促进排痰,若患者痰液粘稠无法排出时,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肺部护理是临床上有效的防护方式,可在医院内进行推广使用。
2.5手卫生管理
         医务人员的手是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据临床调查发现,部分医务人员的手常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接触患者时可导致细菌传播。医院要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每位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都应严格按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在无洗手条件或工作繁忙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拭双手,保持手部清洁,防止通过医护人员的双手造成病人间的交叉感染。
2.6器械管理
        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的湿化瓶、呼吸机管道和雾化液等均是导致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治疗时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要加强对器械的消毒管理,定期对使用材料进行清洗消毒,雾化使用的药液需严格控制无菌。呼吸机管道使用48时需更换1次,避免冷凝水倒流,降低管道被污染的风险。定期对患者气道进行湿化护理,避免呼吸道干燥。保持湿化器及雾化器内的液体无菌,不同病人使用的氧气导管及面罩应及时更换,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2.7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
         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主要用抗生素治疗。但是抗生素本身具备高危的易感因素,同时抗生素的使用条件相当严格,合理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实现内源性感染的降低,对于提升病原体送检率,实现采集手段和时间的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药敏试验的相关原理,合理有效的选取抗生素,对于正确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治疗剂量和疗程的控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