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作为临床上一种最基础的检验项目,能够快速的检测出血液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为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血常规检测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等指标,在检测期间,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采血部位、采血量、送检时间及储存温度,以上情况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疾病治疗效果。本文将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作为主要分析内容。
1.血常规检验的意义
血常规作为临床上一种最基础的疾病检验方式,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血主要是采用针刺法进行采集,采血部位为耳垂末梢血及指血等,当血液被稀释之后,并将血液标本滴入到一些特定的计算盘上,并将其放入到显微镜下,以此来完成对血细胞数目的计算。血液存在于人体中,处于一种不断循环的状态下,在系统功能活动中各组织均参与进来,促使血液成分出现病理性变化,疾病严重的影响程度与血液分析及结果有直接关系。通过血常规检验能够直观的发现全身性疾病所出现的早期迹象,了解患者有无出现贫血及血液系统疾病,并且能够将骨髓的造血功能直观的显示出来,在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
2.1患者生理条件
患者生理条件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患者的年龄、种族、心理状态、运动状态、药物、不良嗜好、季节、精神状态等因素影响。通常正常人的血细胞总数量波动通常会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若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水分摄入量过多及参与了剧烈的运动,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疾病后续治疗工作的实施及开展。
2.2标本采集及仪器校准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应该提升检验标本的质量。在血液标本中,应确保细胞形态的完整性,在血常规检验中抗凝及采集作为一项最基础的制备步骤。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采血部位一般在静脉及末梢毛细血管部位处,对采血部位要求较高。抗凝剂直接影响检验效果,在对血液进行抗凝后,会促使白细胞的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中性粒细胞出现分叶消失及肿胀情况,血小板会出现崩裂、肿胀、血小板大小碎片等情况,若出现以上改变,会导致血细胞计数及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错误。对于一些不规范的血细胞分析仪没有设置配套的校准物,均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极大的影响,进而引发误诊现象的产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2.3人为操作不当
现阶段,医院中有很多的医护人员均存在对血常规检验因素了解不清等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进而引发错误诊断的出现。
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医护人员在采血之前由于未接受过专业的采血培训,进而导致采血方法不正确,存在摇匀时间不足及动作太慢等情况,未能将抗凝剂与血液标本混合在一起,标本送检时间推迟,对采集标本的可靠性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提升标本质量,对全面认识影响血液标本影响因素具有必要性。
3.改善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措施
3.1观察患者采血前生理状态
在血液采集之前,医生应充分了解采血前的相关注意事项,在采血之前,不可服用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的药物,不能参与骑自行车及跑步等剧运动,饮水量不可过多,以避免稀释血液,进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在冬季对患者进行采血前,要求患者应先待在温暖的环境中,以避免天气对血细胞的浓度造成影响。因此,要求一些非急诊患者检测工作应固定在某一时间进行,以防止患者出现不同的生理状态而影响检测结果。
3.2确保采集标本的准确性
为了确保采集标本的准确性能够得以提升,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合理选取采血时机,由于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与采血部位有直接关系,应确保采血部位的合理选取。通常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主要是采集静脉血,采血方式包括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和静脉采血两种,静脉血为血常规检验提供了可靠的标本,稳定血样以手指血为主。同时,应做好仪器校准工作,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时,不可使用一些不明的血液分析仪,投入一些精准性较好的血常规检验仪器,使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加强对检验仪器进行室内制控,应使用新鲜的血液样本与仪器上的检验结果做对比,使检验结果的质量得以提升。合理选取抗凝剂,在血常规检验中,最为常用的抗凝剂为K2-EDTA,但是该种抗凝剂使血小板聚集速度加快,引发血小板出现假性低下。之所以出现该种情况,是因为EDTA抗凝期间,会加速血小板的聚集,使用仪器不能将血小板的计数准确计算出来,在对血常规进行分析时,应严格按照医学中的相关规定及要求进行。
3.3培训采血及验血人员
当前,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与采血及验血人员专业度不强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对采血及验血人员进行专业化指导及培训,熟练掌握采血技巧及血液标本检验方法。当采血工作完毕后,应充分混合抗凝剂及检测标本,但是不可摇晃血液标本,防止血细胞遭受到损坏而出现溶血现象的产生。当采血结束之后,应及时将血样送入到送检中心中去,避免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对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要求采血及验血人员各项操作应规范,熟练各项操作流程,防止人为因素影响而导致血液标本出现误差。因此,医院应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参与进修的机会,并积极与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在医院中举办采血竞赛,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包括患者生理条件、标本采集及仪器校准、人为操作不当等,为了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应充分了解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观察患者采血前生理状态,确保采集标本的准确性,加强对采血及验血人员进行培训,使血液标本检验质量得以提升,降低人为对血液检验结果所造成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