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我国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很大的风险,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社会性次生灾害风险中,次生性社会稳定风险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严重疫情到社会稳定风险的次生机制,存在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和压抑型社会稳定风险两种生成逻辑: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多见于事件前期,大致遵循“公众本能的风险高估—风险的社会放大形成群体恐慌—恐慌催生过激反应”的生成逻辑;压抑型社会稳定风险多见于事件中后期,大致遵循“压抑—刺激—爆发”的生成逻辑,即严重受灾群体在精神和经济层面的双重压抑,经群外成员恐慌型差别对待等刺激,可能嬗变为相对剥夺感,最终爆发群体泄愤行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次生社会稳定风险的治理,需对这类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精准识别,并采取不同的策略精准施治。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性次生灾害风险;次生性社会稳定风险;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压抑型社会稳定风险
引言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体系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应对个人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本质上就是一次各种风险全面爆发及其应对的过程,而社会保障体系必然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此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效果,对社会保障的功能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应急管理能力的若干建议。
1坚持把尊重和维护人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作为舆论引导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并贯穿于一切活动之中。基于这一立场,新时代舆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日常生活状态下,就是要多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人们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受到威胁。在这种特殊背景之下,“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成为各项工作的首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工作理应遵循这一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舆论工作,无论是在宏观方案的设计上,还是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中,都应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新闻信息关注的核心、媒体镜头的聚焦点。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举措、广大一线工作人员的忘我奋战、各地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与现实诉求、各级政府的相关回应及具体解决措施等,应该是各类信息传播、新闻报道的重点。要坚决破除舆论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聚焦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将舆论的关注点引导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切实关心上。
2爆发
在疫灾的特殊社会情境下,相对剥夺感可能会激发出泄愤型群体冲突行为,形成社会稳定风险相对剥夺感并不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唯一要素。
当压力源使严重受灾群体产生了相对剥夺感之后,其部分群内成员就可能生发出对不满现状诉诸暴力的冲动,然而,至少还有其他三类因素对于泄愤型群体冲突行为的最终爆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阻碍冲突爆发的社会约束力下降和推动冲突产生的抗争机会窗口浮现。疫灾情境下的社会系统临近一种社会稳定风险酝酿的高危状态,社会约束力总体下降,抗争机会窗口因政治系统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混合而较容易出现。二是严重受灾者可动员的反抗力因高度的群内认同而增强。泄愤行为最开始往往集中于部分群内成员,之所以会扩散到更广泛的其他群内成员,与愤怒情绪借由高度群内认同的传染有关。共同的受灾抗灾经历和心理创伤普遍加深了震中严重受灾群体、相对于外群体的群内联结和群内认同,使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个体到整体产生较强的、基于群体成员身份意义的心理联系。这种群内认同程度越高,群体的目标就越容易内化为个体的目标,群体的行为就越容易将个体“裹挟”进来。群体成员在遭遇现实威胁或刺激时,无论威胁或刺激水平的高低,都容易从个别成员的愤怒上升为群体性的愤怒,进而产生较高的群体泄愤行为意向。三是地域聚合。在疫灾中后期,严重受灾群体若经流动分散开来,那么即便被刺激出相对剥夺和泄愤冲动,也很可能是个体的零星反应,无法聚合为群体行为;相反,严重受灾群体若未经流动,集中于疫灾发生地,就为个体不满上升为群体泄愤创造了地域聚合的条件。
3扎实做好遂行任务后装保障的应急准备
着眼可能引发的次生事件任务类型,基于行动样式和战法确定保障方式、基于作战地域和环境制定保障措施、基于任务规模和时限测算保障需求,逐方向、逐任务细化完善方案,并组织方案推演、训练演练,确保遇有情况能依案行动、依案保障。立足应对复杂困难局面,坚持科学用兵、专业用兵、体系用兵、建制用兵、属地用兵原则,区分救治、防化、运输和维稳4种力量,建立武警部队、总队、支队和基层分队四级处置应对力量体系,构建形成突出重点、属地主责、体系部署、合成使用、权责清晰、联合行动的力量布势。着眼遂行任务实际,突出抓实基础训练、联合训练,加强保障机关指挥训练、专项保障训练和“一组五队”训练,不断提升部队遂行任务保障能力。
结语
对此,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战场的工作,在加强国内舆论引导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相关信息,积极回应国际关切。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社会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需求,主动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研讨完善应对措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要充分展示中国在事件应对中的专业、高效,充分展示事件应对的效果,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要讲好全国人民共同奋战的故事,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和价值自信。通过努力,在最大限度地凝聚国际共识、挫败相关国家的意识形态图谋的同时,展示中国的大国担当,以实际行动践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唐钧,李军.健康社会学视角下的整体健康观和健康管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9,(8):130-148,207.
[2]童星,张海波.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32-146,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