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克罗恩病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措施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期   作者:章丽
[导读] 目的:研究小肠克罗恩病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方式
        摘要:目的:研究小肠克罗恩病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方式。方法:随机选取30例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肠克罗恩病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与文献资料结合讨论。结果:30例患者,术前消化道均未查明有出血现象,经急诊剖腹探查和肠镜检查后,在患者消化道区域发现明显铺路石病变现象,接受肠管切除肠吻合术。结论:小肠克罗恩病并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诊治难度大,难以彻底治疗,极易危及生命,医生要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肠克罗恩病;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措施
        克罗恩病(CD)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症状并不常见,病发率仅为0.9-6%。CD一般发生于回盲区,少数在空肠、回肠区。当前,受制于检查手段,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一旦出现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现象,难以诊断出血原因和部位。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该病症患者30例,均接受了手术和病理诊治。现有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为16-25岁,平均年龄(20.2±1.5)岁。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CD家族患病史,无消化道出血和黑便病史,发病期无显著诱因。
1.2临床表现
        30例患者入院症状均为暗红色血便,便量为550-800ml,均出现贫血、头晕、冒冷汗等症状,但无呕血症状。其中,13例患者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17例患者腹痛现象不显著。
        经检查,30例患者无腹部压痛、反跳痛、包块现象,肠鸣音亢进,直肠指检时,指套染血,但无包块。30例患者均无口腔溃疡、皮肤红斑等肠外表现。30例患者中,血红蛋白均不超过70g/L,全部接受结肠镜和血管造影检查后,出血部位仍未得到确定[1]。
1.3诊治
        30例患者均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入院,我院先为进行患者补液输血、止血等药物治疗,并为患者检查,为发现出血原因和部位,之后,经过会诊后考虑到患者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保守疗法无效,遂进行剖腹探查,得到30例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小肠腔内积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现象,且小肠壁水肿加大,颜色异常[2]。为确定患者出血部位及其原因,医生在病变小肠切口探查,与肠镜配合检查,确定患者为小肠克罗恩病并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症。
        确诊后,医生对患者实行病变肠管切除和肠吻合术治疗,术后,配合消炎、补液、输血、肠外营养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方法,经治疗后,30例患者恢复良好,并转移到消化内科接受保守治疗,治疗期间均未再次出现出血现象。
2结果
        30例患者术中均见病变肠部位增厚现象,接受肠镜检查后,肠壁均有明显铺路石样、弥漫性出血症状,病变部位均为小肠,经诊断皆为小肠克罗恩病并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症,其中,16例为多发病症,病变部位有2处,2处间隔在10cm左右,14例为单发病症,与屈氏韧带距离大约为80cm。

术中,对于病变距离20cm的近端和10cm的远端进行切除,将两断端吻合。将标本去除剪开后,发现肠壁有铺路石样。术后,患者病历报告显示,肠镜下肠壁发生炎症,并伴有淋巴组织增厚、淋巴滤泡和肉芽肿等症状,临床表现诊断患者为CD。全部患者接受治疗、护理后均健康出院,随访期间再无消化道出血现象发生。
3讨论
        CD是一种病因不明确肠道炎症疾病,多发盲肠区域,少见空肠、结肠和回肠等区域[3]。而见于小肠的克罗恩病较少,且受制于检查手段,病发诊断难度大。该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病程长,主要表现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经治疗后,患者仍然会再次发生大出血现象,病变均表现在小肠区域,有些患者不仅消化道出血,还伴有腹痛现象。
        小肠克罗恩病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难度大,这类患者一般都属于急诊入院,病症本身具有多发性,术前无法准确定位出血部位,而且,受到检查手段的喜爱值,小肠病变无法有效诊断,导致误诊率上升,但是,由于诊断部门无法予以手术探查。治疗方式上,由于术前无法准确诊断小肠克罗恩病,进而难以准确把握手术指征。即使进行剖腹探查,肠切除范围也很难被确定,潜在出血点可能有多个,而且,由于该病复发率比较高,即使将病变肠管切除也可能会再次出现大出血现象。因此,若是术前能够准确诊断该疾病,对于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通常情况下,患者入院时持续大出血、病情活动性强甚至危及生命,需及时予以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是将病变肠段部位、肿大淋巴结、增厚肠系膜等部位切除。当前,很多外科医生采用的疗法为一方面确保吻合口畅通且血运足够,另一方面尽可能少的切除肠组织。本次研究实行病变肠管切除和肠吻合术治疗,结果显示:全部患者接受治疗、护理后均健康出院,随访期间再无消化道出血现象发生。近些年报道中指出[4],术中切除肠管大小对于术后病情复发率无明显影响,病变区域活动性才是对病情复发影响的直接因素。对于不接受手术患者可以采用TNF-α单抗来治疗出血症状。如果患者仅表现为短期、不持续出血,尽可能实行保守疗法。该病当前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手术疗法,但是,在对手术治疗患者的后续随访中发现,有些患者在激素和免疫治疗上不佳,再次出血率达到50%,死亡率达到20%。为确保患者不会再次复发,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内科疗法作为辅助治疗。
        综上,小肠克罗恩病并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诊治难度大,难以彻底治疗,极易危及生命,医生要予以高度重视。诊断时,患者消化道反复大出血,常规疗效不佳,且难以明确出血部位,需要进行肠镜和剖腹探查明确出血部位以及病变状况,并尽快将病变部位切除,术后做好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献文.术中胃镜联合结肠镜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8,008(005):120-121.
[2]孔令军,赵佳龙.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54例临床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023(006):771-773.
[3]徐孝新,陈洪.CT与MR造影对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价值比较的Meta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038(002):223-229.
[4]徐方明,邱冰峰,徐骐,等.胶囊内镜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08):104-107+175.
作者简介:章丽(1980.07—),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大学本科,荣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科室:消化内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