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价并分析超早期中医护理干预在综合ICU中老年重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之间接受治疗的110例中老年重症患者,并对这些患者实施超早期中医护理干预,并评价和分析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评分(12.67±3.34)分、抑郁评分(13.04±2.47)分以及疼痛评分(2.97±0.46)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P<0.05。结论:在综合ICU中老年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超早期中医护理干预,不仅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还能改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效果较好,值得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ICU;中老年重症患者;超早期中医护理;护理效果评价
由于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多样的类型疾病,如果重症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非常容易导致死亡,在医院众多的科室中比较重要的综合ICU 在对中老年重症患者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和监护,但由于长期在ICU这样陌生的环境接受治疗以及病情的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起伏不定,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病情的恶化,甚至是造成死亡,因此,有效且优质的护理干预对于综合ICU中老年重症患者是十分重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之间接受治疗的110例中老年重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59.67 6.15)岁,疾病类型重症胰腺炎患者5例,脑出血患者51例,尿毒症患者13例,呼吸衰竭患者2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9例。
选人的标准为预计生存期超过天;符合综合ICU入住标准和条件;病情变化较快;排除标准为以往存在精神障碍史;合并并趋于死亡或疾病膏肓;无法交流和沟通;临床资料缺失;
1.2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实施超早期的中医护理主要有(1)便秘护理:由于综合ICU中老年重症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接受治疗,因此缺乏一定的运动量,使得肠胃功能蠕动的较慢,十分容易引发便秘,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以采用灌肠方法来缓解患者便秘的症状。
(2)肢体康复护理:综合ICU中的老年重症患者在治疗的期间,由于本身不能自主运动以及有限的医疗设备,患者长时间没有运动锻炼容易造成肌肉萎缩,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或针灸等方法来帮助患者进行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减少肌肉萎缩的发生的机率。(3)情志护理:由于受到病情的影响,患者很容易产生绝望不安,恐惧等心理情,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情志护理 在面对绝望和容易发怒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以多向患者介绍以往成功的案例,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使得患者提高治疗的信心,在面对肢体麻木,头晕或者情绪起伏波动大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地倾听患者诉求,并帮助患者解答心中的疑惑,或者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抒情轻松的音乐,来放松患者身心,进一步稳定患者的不安的情绪,(4)药食护理:在面对重症胰腺炎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鼻饲予以柴芩承气汤,面对呼吸衰竭患者可以鼻饲清化痰汤,在面对脑梗死患者可以鼻饲白菜汤和丝瓜汤。
2结果
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评分(12.67±3.34)分、抑郁评分(13.04±2.47)分以及疼痛评分(2.97±0.46)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P<0.05。
3讨论
综合ICU集中了各种现代化抢救和监护设备,以及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专门给危重症患者并予以精确治疗和监测的科室,在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生存质量。但由于重症患者疾病类型较多,病情变化较快,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予以有效的治疗和干预,非常容易威胁患者生命,这也使得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更加严格。超早期中医护理通常是指患者入院开始到出院后的护理措施,以中医辩证施护为原则,结合中医护理特点,从各个方面出发为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护理。在本次研究中,综合ICU中老年重症患者实施超早期中医护理后,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且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在综合ICU中老年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中医护理干预,不仅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还能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效果较好,值得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丹丹.综合ICU中老年重症患者应用超早期中医护理的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2):79-80.
[2]]汪百飞,杨珠华,潘权,符爱霞.对综合ICU中老年重症患者实施超早期中医护理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0):1892-1895.
[3]李艳,刘变叶.对综合ICU中老年重症患者实施超早期中医护理的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6,29(08):137-138.
[4]常辰辰. 分析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中医护理和现代康复护理的效果[C]. 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9:16.
[5]高媛媛.超早期中医护理综合ICU中老年重症的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0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