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闽南服饰资源开展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8期   作者:吴静莹
[导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可见,关注乡土文化,挖掘本地有价值的艺术资源,展示民间特色,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闽南文化拥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童装艺术主题课程建构的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我依据《指南》《纲要》的目标及幼儿的学习特点,尝试将闽南服饰文化融合到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之中,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利用挖掘闽南服饰文化底蕴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一、挖掘闽南服饰文化特色,充实幼儿美术活动课程
        我园地处泉州地区石狮市凤里辖区,凤里是石狮市的童装基地,凤里童装业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二十多年来,形成一条以儿童服装服饰加工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涉及童装产品研发、设计、成衣加工生产到资讯、物流、辅料、配件和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同时,石狮市许多童装的知名品牌向动漫产业延伸,文化内涵丰富。
        周边的惠安女服饰是极具特色的妇女服饰之一,它以黄斗笠、银腰带、蓝上衣、宽黑裤为主要特点,展示女人身材曲线美和阿娜多姿的神态 ,令人百看不厌,领略无穷的美感,成为许多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成为当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梳着“粗脚头”、身着“大裾衫”、耳佩“丁香钩”的蟳埔女服饰是泉州地区另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蟳埔女的服饰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树一帜的特色和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闽南服饰文化都适合并能开展美术活动,我们对闽南服饰文化进行整理和筛选、深入挖掘其价值,从而形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本土美术活动课程,让幼儿在课程中真正体验闽南服饰文化美术活动的乐趣与魅力。
        二、精心筛选闽南服饰文化美术课程的内容
        开发闽南服饰文化美术课程时,应遵循大班幼儿的发展规律,从本园、本地的实情出发,始终将有趣、有益、生活化作为选择内容和设计活动的重要指标。例如:在开展“石狮童装秀”主题活动前,我们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收集和筛选。一是引导家长带幼儿参观童装市场、辅料市场、布料市场、童装厂、生产车间、漂染厂、服装城等,了解服装的生产流程、企业品牌文化及商标的设计意义,并将幼儿的兴趣点记录下来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教师走出幼儿园,以童装艺术课题组的成立为起点,分工合作,开展课题资料的收集工作,包括童装文化、童装发展史、童装的生产流程、分类、布料、装饰辅料、商标、发布会、石狮海博会的童装秀、品牌文化等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在课题组成员收集的基础上,对幼儿童装艺术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此外,还邀请童装厂有经验的员工到幼儿园来为老师、家长及幼儿介绍有关童装的各种知识;并针对课题的需要,对幼儿、家长开展系列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形成数据依据。然后对材料进行筛选、改编,转化为适合幼儿,为幼儿所接受的课程内容。
        三、多元整合审美课程,充分挖掘美、表现美、提升感受美能力
        (一)开展闽南服饰主题化系列活动
        为了让幼儿更深入、系统地了解闽南服饰文化,我们根据儿童的兴趣,学习需要,已有经验,生成了主题活动《孩子眼中的童装》,以不同地域的服饰开展主题化系列活动。大主题《孩子眼中的童装》生成《多彩的园服》、《石狮童装城》、《泉州童装秀》等小主题。每个小主题又有系列活动,如《我们的园服》生成《我们的园标》、《冬天的园服—英伦风》、《夏季的园服—条纹衫》、《幼儿园吉祥物的美衣》等系列活动,《石狮童装城》生成《我认识的商标》、《我是小小设计师》、《时装秀》等系列活动,《泉州童装秀》生成《惠女风情》、《蟳埔女风情》等系列活动。在开展主题化系列活动时,我们一方面牢牢把握主题的基本要求,精选主题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另一方面尝试融入闽南服饰的内容与要求。这样既能保留原主题的价值,又能自然渗透童装艺术的相关内容。
        (二)开展闽南服饰美术活动
        如何启发幼儿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及艺术手段表达对闽南服饰的理解?我们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美术活动。
        一、欣赏美、感受美
        (一)拓展视野,获得美的体验
        《指南》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在这多姿多彩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直接地体验,获得美的感受。首届中国校园服饰国际博览会在石狮举行,家长们带幼儿前去观看。

回园后,幼儿纷纷讨论了起来,“昨天我去看哥哥姐姐表演了,妈妈说他们穿的是校服”,“我看到小姐姐穿条纹裙子,很好看”,“我还看到小朋友的校服了,和我们幼儿园的不一样”。由此,主题《我们的园服》孕育而生,以我园的园服为契机,从幼儿的身边出发,引导幼儿了解我园夏天的园服、冬天园服,从而拓展到认识我园吉祥物身上的服装。我们开展欣赏活动《我们的园服》,从园服风格让幼儿了解到我园夏天的园服是海军风、冬天的园服是英伦风。绘画活动《我们的园标》,激发幼儿探索、发现园标的色彩及LOGO的寓意。手工活动《夏天的园服之我的条纹衫》,鼓励幼儿用独有的表现手法绘画、制作条纹衫。
        (二)创设相应的环境,熏陶、感染和浸润幼儿的情感和心灵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围绕主题活动的内容、要求,以及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有意识进行墙面设计,巧妙地融入课题内容,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真正让墙面设计成为幼儿说话的小伙伴。例如,在主题《石狮童装城》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主题网络图,让幼儿清晰地知道阶段内容;展示各种幼儿常见的感兴趣的服装、配饰等,让其欣赏观察;利用走廊区域粘贴各种童装服饰图片;将幼儿完成的各种作品设计成矮墙或环境装饰品。孩子们一下课,就喜欢叽叽喳喳地交流他们的发现。教师在幼儿欣赏时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二、表达美、创造美
        (一)活用闽南服饰文化资源,开展多元化美术课程
        《指南》指出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开展主题《泉州童装秀》之《蟳埔女风情》的小主题时,为了让幼儿了解闽南蟳埔女服饰的服饰特点,学习蟳埔女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在孩子们充分感受蟳埔女服饰独特的民俗风情的基础上,开展了欣赏《蟳埔女服装秀》、欣赏《梳头梳圆圆》、手工《髻花围》、绘画《孩子眼中的蟳埔女》、绘画《蟳埔女的阔脚裤》等一系列美术课题活动。例如:在欣赏“蟳埔女服饰”活动中,孩子们看了视频、图片,他们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为什么蟳埔女的服装和我们不一样?头上戴的花这么美?于是,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了解到蟳埔女衣服的不同特征,通过对衣服造型的观察,孩子们发展出了分类比较的能力,最后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对于衣服不同部分不同样式的喜爱,即自由组合设计衣服,经历这个过程,他们的观察、感知变得更加细腻,表征水平有了新的提升,设计出的衣服更加丰富多彩。
        又如:在手工“髻花围”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原始材料,幼儿通过折、剪、画、染等等手段进行创作。如,欣赏“蟳埔女髻花围”图片时,孩子们对蟳埔女头上戴的发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问孩子们“你看到这些漂亮的髻花围,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髻花围”以激发幼儿的想象。有的孩子说:“我想用塑料花来做髻花围, 上面的花,我要按照花的形状的规律来排列”, 有的孩子说:“我想用超轻黏土来做髻花围” ,有的孩子说: “我想用颜料来画髻花围”。我给幼儿提供未装饰的草帽及塑料花、超轻黏土等材料。孩子们在这个小型的“髻花围加工厂”中,自主思考、自由探索,不仅创作需求得到了满足,还会互相帮助、协商合作。
        (二)采用能够捕捉发挥幼儿潜能的活动形式,充分挖掘美、表现美,创造美。
        1.创设能吸引幼儿的墙面环境,丰富美的体验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相互交流。”每次美术活动结束后,我都会用各种形式展示幼儿的作品,门框、主题墙、走廊画框,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布满了幼儿的艺术创作。每当新作品展出时,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对周围的同伴骄傲地说: “瞧!这是我做的!”。
        2.美术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在审美中获得快乐
        开展《惠安女风情》时,我围绕惠安女主题活动,在区域活动时激发幼儿开展进一步的延续活动。例如在手工《惠女的斗笠》活动中,孩子们对给斗笠涂色、造型这一环节十分感兴趣,我把区域游戏进行规划整合,引导幼儿将各区域之间联合起来,将活动分为三步:美工区给斗笠涂色;巧手坊制作斗笠的花,作品完成后,送到表演区,让表演区的幼儿时装表演,孩子们戴着自己制作的斗笠头饰站在台上,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四、思考
         在《指南》《纲要》的指引下,我们《利用闽南服饰资源开展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的实践与思考》的课题组一步一个脚印,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有观念的撞击、有问题和困惑、也有欣喜和收获。闽南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让教师走上了“以研促研,以研促教,教学共长”的良好循环,教师的美术素养和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闽南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幼儿爱上美术、爱上生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美能力得到了提高。闽南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促进了教师间、幼儿间、师幼间、家园间的交流互动,实现了家园共育。相信在不久之后我们沿着这一思路还将设计出“中国童装秀”、“世界童装秀”等等系列活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