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的风格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最能够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从问题入手提出了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堂的理答教学,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互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策略
课堂理答,从含义来看,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的反应和处理,考查了教师的课堂应对能力和教学智慧。理答既是一种教学活动,又是一种评价活动,直接影响了学生如何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于今后学习的计划。在当今的课堂上,理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对课堂理答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摸索有效的理答策略,让课堂理答更加顺畅,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活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师很少对理答进行反思。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且很大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这样教学和管理任务更是重上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自己在课堂理答中的状况反思甚少,长此以往,教师对课堂理答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认知,也就需要对理答环节进行持续改进和提升。总体来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课堂理答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用。
第二,教师对课堂理答的把握能力比较差。调查研究显示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把握课堂理答节奏的能力还是比较差的,只能在盲目中进行实践,但是他们又缺乏对经验的总结能力。实践证明了只有教龄较长的老师才有能力将课堂中出乎意料的理答情况记录并总结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龄,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的教龄较短,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应对理答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但是,笔者认为隐藏在其中的一个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的个性。有的教师个性上善于总结和反思,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理答特殊情况能够及时进行反省和总结,并上升为自身的教学能力。
第三,课堂理答程式化倾向严重。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接近八成的学生发现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过程中经常使用很好、你再思考一下等习惯性词语,他们认为这样的评语没有什么激励的作用。这些词语的使用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在理答环节中存在一定的程式化倾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师的个性和习惯所致,也可能是教学情境所必须的。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也直接揭示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理答过程中缺少情景化和个性化的因素,且距离优质高效的理答状况还有一定距离。
第四,课堂理答方式过于单一。在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接近五成的小学生认为教师习惯于用程式化的对或者错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给出一些肢体语言做出回应,给予学生技能和情感上的回答。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小学语文教师在个性化理答和多样化理答上所作出的努力,但是这样的实践距离满足学生需要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理答语言单一依然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理答有效性的方式和对策
1.启发式理答
对于课堂理答缺乏导向这一问题,可以尝试以启发式理答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理答缺乏导向性,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更加明确理答风格,并且从导向性很强的理答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新思路。在遇到困难以及思维受到限制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学生提出更具指导性、启发性的学习建议。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时,“看了五岳不看山,看了黄山不看五岳。”意思是没有比黄山更美的山了。可见黄山的确是一座神奇、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尤其、陡峭、翻滚。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可能对几个词语的看法会有所区别,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开拓学生的思维,通过自己的领悟学习新的知识。
2.人文性理答
教师应该通过较多的情感沟通,进行人文性理答。人文性的理答可以让学生和教师进行更好的沟通交流,对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表扬,让学生树立信心。例如,在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在学生阅读后,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看得出咱们同学对生字词掌握得很好。那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教师进而询问学生你们想怎么读呢?那就请你当一回小老师,来分配一下吧。一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自我发挥,另一方面还能树立学生的自信。人文性的理答能够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各自的进步。
3.客观性理答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客观公正的理答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学习程度,通过对自我的正确分析,更好地开展今后的语文学习。我们以《窃读记》一文为例,《窃读记》一文重在帮助学生理解“窃读”一词。教师可以从“窃”字入手,让学生先理解“窃”,跟着走入文本,跟着作者的内心独白走入作者构建的故事。如何溜进书店看书,如何理解那种既害怕被老板发现,又为看到了喜欢的书本而暗喜的情感。进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心理上的“窃”。学生对于“窃”字的理解可能有许多种看法,不同学生对于课文产生的共鸣程度可能也不一致,教师对于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需要明确指出,给予学生正确的理解思路,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总之,课堂理答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我们坚信通过教师的不断研究,语文教学的理答现状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营造出生动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陆昌萍.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基本模式及语用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李月红.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沈阳市Z小学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