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8期   作者:韦荣漂
[导读] 学习语文,就为了塑造学生一个高尚的灵魂。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9]。
        摘要:学习语文,就为了塑造学生一个高尚的灵魂。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9]。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实施中,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全面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品质。本文基于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与途径
引言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更高的要求是德才具备,因此进行全面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初中学生思想正逐步成熟,刚刚脱离小学时期的迷茫期,“三观”处于一个渐渐养成的阶段。《中央关于改革和强化中学德育工作纲要》中要求:在初中成长过程中要尤其看中教育工作,在初中学生教育工作中更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究其一生来说,一个人在初中时期形成的观念和养成的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十分巨大,可见对初中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一、中学语文德育教育的基本含义
        中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其中语文课程既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又是高考的重点科目,因此,广大师生和学生应当重视语文课的学习。中学语文课程除了完成固定的教学目标外,还有着教书育人的功能,中学语文课程中包含的典故、哲学思想都蕴含着德育思想,语文课堂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对中学学生会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所以说。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做好语文德育工作。部编版语文教材形式非常丰富,有文章阅读、诗歌赏析、文言文理解、议论文鉴赏等等。所以说学习好高中语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化课成绩还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情操。
二、设计指导,渗透德育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的存在,从多方面对爱国主义内涵进行综合的阐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生动的设计和介绍,有效对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使学生能更好、积极的融入文章的意境中,进而达到最好的德育渗透的作用。导语虽然很短只有几句话而已,如果导语慷慨、激情、引人遐想,就会有效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熏陶着思想教育[2]。例如,在学习《论语》十二课时,让学生深入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化。使其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历史上所留下的不朽、宝贵而传奇的文化遗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有着深刻理解,有效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对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课题有很多,例如:《藤野先生》《黄河颂》《邓稼先》等。教师应有效利用这些材料,结合课堂的巧妙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德育进行渗透。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从学习中找到快乐,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老师一定要以生动有趣的导语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认真学语文,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角色扮演、学生小讲堂等方式培养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受到德育教育。
四、渗透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应当为学生展开树立爱国意识、促使学生逐渐具备为国献身意识的一类德育。爱国主义情怀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传统美德,在德育研究范畴中始终属于一项重要课题。在初中语文学科当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爱国教育课文,身为教师,必须对教材展开深入研究,以便将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渗透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并且充分将学科和爱国情怀融合到一起。比如,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时,因为本课十分感人,教师应当在对学生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学生的爱国思想激发出来,从而加深其情感体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阶段学生接触抗日战争的知识较少,其爱国情怀尚处于表面,加之本文大背景为战败的法国,这就会使学生有一种陌生感,加大了德育的难度。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在正式讲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明确学生是否对抗日战争有所了解,并让知道的学生分享例子,随后教师还应当将抗日战争的艰苦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逐渐激发其爱国情怀,使其带着这种情感体验进入正式的学习,使学习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五、拓展语文素材,提高德育教育力度
        语文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很多素材和案例都能作为语文教学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局限,对课外各种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尝试,如此,才能更加全面、立体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获得不同的德育指导和教学体验。语文教学中德育作为基本内容,但实际教学时受到课时、教学任务等因素影响,使得缩减或取消德育渗透内容,影响到德育教学效果。教材上选择的文章具有显著教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诵,全方位理解文章内容。但实际德育教育渗透效果不理想,无法提升中学生综合素养,阻碍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刚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以此为基点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面的扩充,深化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而在内涵的推动下引出做人做事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进而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周边的人或者发生的事,将其讲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进而引发学生思考,特别是那些关于道德的,这些对于学生的道德指导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对于学生道德思维也是一种培养和锻炼,让道德教育深刻渗透到学生的骨血里,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此外,德育教育应是学生与教师相互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而不是只单靠教师的传授与监督,更应该发挥学生的自觉,共同完成德育教育。指导学生的言行举止;鼓励学生选择健康积极的语文项目;并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及时纠正不健康的心理与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整个体系中教师作为主要一环,也是保证德育内容实施的关键所在。
六、借助网络手段实施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的渗透,教学也不例外。通过一些网络手段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的打破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45分钟的一堂课尽可能涵盖更多的内容,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此,语文教师必须积极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熟练的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并在教学开始前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素材进行备课,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在节省了不必要的教学时间的基础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融入了网络手段的语文教学形式非常新颖,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二维的单调的文字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从而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教育意义,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结束语
        德育对于语文教学乃至学生整体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必讲环节。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德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三观,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亚兵.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功能[J].大众文艺,2017(22):214.
[2]刘金龙.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7(06):94-95.
[3]张红梅.德育渗透与教师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474-475.
[4]张璐.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