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中学语文教材关于中国神话的内容较为缺失,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中国神话的教学也经常流于表面,只是对神话进行文言层面进行讲授,而对神话在审美、历史和文化等深层结构缺乏深入的解读。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国神话阅读”研究,对学生整体联系思维的训练以及人文情怀、家国精神的培养都大有裨益。挖掘中国神话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既能弥补当今语文课程中的神话缺失,又能满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同时也对继续开发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原型批评 文化特性 民族心理 家国情怀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为我们明确了了中国神话阅读导向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高考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学生可通过阅读神话文献,理解重要文言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将文言文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梳理、分析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把握神话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将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成形象直观的情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能让学生深入认识各种神话现象,养成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好习惯并利用本土特性分析法以及地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去解读神话语义。
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学生通过学习神话,可感受英雄种族的魅力,并且激发丰富而多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联系对比的思维过程,在中国神话阅读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应用。
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中国神话阅读能够帮助巩固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通过神话的原型意义来认识中国叙事文学进而认识整个中华文化,为今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准备。也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先民的窗口,体会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特性,培养其家国情怀。
雅趣与俗趣难以融合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中国神话能够将精致、优雅、高深的文化旨趣,与日常人生的平实、普通、自然的文化趣味融合起来,不在日常人生之外去企求一种超越与孤绝的神境,而就在日常人生与平实自然之中,涵具精神的润泽与人生的远意。跟此前所有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更依赖神话的存在。
中国神话中形象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成长阶段。在先民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时候,原始文化母题情节就在自然环境和民族心理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形象与先民们在灾难中求生存的欲望紧有着密切联系。钟敬文曾指出,“人类最基础最迫切的欲求,谁也知道是个体生命的保存与种的生命的延续。我们试检探人类过去活动的历史(尤其早期的历史),最重要的行为,几乎没有没有一件不是朝向着这两种倾向努力的(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地或间接地)。”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灾难导致了当时人们与自然的抗衡,在这一过程中先民们无可避免地显现出了无力状态,对大自然的恐惧逐渐变异成一种崇拜——超能力的崇拜及对理想追求。这种崇拜和追求就体现了先民早期的共同心理结构,上古神话中形象的产生在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被赋予与环境相吻合的意蕴,不停地叠加和重复,形成模式——在灾难中“人”与自然力量对比的悬殊让先民们面对众多未知的变数,人们需要类别上高于自己的神的引领。肩负着引领重任的英雄注定要面临更多更严峻的考验,奉献甚至牺牲在所难免。中国神话中人物形象的臻于完美,这是中国神话的本土性特点。
从神话流变的角度分析,中国神话中人物形象的臻于完美,是因为被世人称颂的神话人物符合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得以经得起神话流变的考验而流传下来。这种选择促进了民族的凝聚融合,这也是神话流变的特点。
在被改造过的神话中,人物形象体现着人类永恒与壮烈的崇高精神——他们在追求正义和光明的奋斗中不计成败的坚毅姿态,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主人公如炎帝、皇帝、尧、舜、禹、神农、伏羲等,像普通人一样亲身参与劳动——他们像世俗中所有人一样务实、勤恳地参与农业活动。又如夸父追日,临死之前“弃其杖,化为邓林”,一个拐杖扔出去后变成一片果实累累的桃林。这种幻想就充分地反映出造福后人、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热望。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人治,一方面突出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有能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的统治者实行德治。这种“人治”思想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也有所体现——由人支配神。
在综合了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知识的阅读研究后,学生在“中国神话阅读”校本课程作业中提出如下见解:
“对于西方孩童的无拘无束和天真,我向来是期待羡慕的。有时会忽然觉得似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边的圈子,都已是习惯性的以面具示人,独立早熟到令人心痛。中国孩童的童年呢,是不是还是少了几分天真?失了应有的稚气?
中国神话,在中华民族最纯真的年代,已经让人承担了太多,向来的沉重庄严和忧患意识,让少年的中华时刻谨记着远古祖先的艰辛,时刻沉着、理性。中华民族,从远古神话的年代,便少了分稚气,多了些沉重和庄严。”
在中华民族的起始时期,人们的力量仍不足以抵抗天灾,饱受天灾折磨的人们在无所知、无所惧下为天灾编造了完美的理由,同时也是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告诫子孙:勤劳做事,勤勉做人,肩负起发扬中华文化、振兴民族的重任。这就是中国人少了几分稚气的原因。他们的思想受到远古祖先的影响,他们肩上多了责任,所以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符合儒家思想期待自然是情理中事。“中国人,该为自己少了几分稚气而自豪。”朱光潜先生也曾做过类似的分析:“从《左传》、《列子》、《楚辞》、《史记》诸书看,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可以说我们过早地进入理性时代,脚踏实地的过成人的生活。在中国神话深度阅读后,学生对中国神话定性的理解加深,对中国神话多出了几层理解——它非看似“荒谬”的想象,实则是一种信仰,简单而纯真;与希腊神话等相比,它确实沉重而庄严,却也真挚而恢弘;缺乏科学依据,不仅不是缺憾,反而是其价值。学生不仅放下了对神话“虚无”的偏见,而且懂得以成长心态反视自身,发现了神话故事深层的文化之根、人性光泽与伟大精神,从神话的沉重甚至悲观思想中看到了进取和希望。
【参考文献】
[1]钟健. 创世神话[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
[2]范文澜. 中国通史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8: 4.
[3]圣经[M]. 南京: 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部,2012.
[4]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 第8卷[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2
【6】钟敬文. 钟敬文全集 第5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11
[7] 叶舒宪. 原型与跨文化阐释 [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8]弗莱. 批评的解剖[M] 陈慧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