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正式开始通过教育途径学习语文相关知识的关键时期,恰当高效的语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人生态度,对学生的日后学习和生活影响深远。其中,高段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却没有收到一定重视,教学效果差以及学生阅读长段落难度大等问题严重降低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对此,教师应该紧抓高段阅读,进行重点讲解,合理分配语文课时,并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挖掘新的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探讨;高段阅读
引言
近年来,语文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逐渐丰富化,小学语文内容主要包括古诗词、记叙文、散文、说明文和近年来新增的开拓创新等实践类内容。其中,记叙文和散文的学习是小学语文的重点,记叙文和散文中多包含有较长段落,意在提升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故老师应该意识到长段落的作用并重点讲解,但是目前在高段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重视存在部分教学遗留问题。因此本文旨在以高段阅读为主要对象,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一、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潜存的问题
(一)轻视高段阅读,课堂效率低
教育教学改革对各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中仍存在着教学目的模糊,讲课不分重难点,课堂时间分配不均等问题,使语文课堂变得低效。高段阅读是小学语文大纲中重点要求学习的教学内容,老师却忽视该部分的重点讲解,讲课没有突出重点,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并对课堂知识理解混淆等效率降低的问题。如果教师改变上课方式,突出课堂重难点,注意通过讲课的语气带动课堂节奏,学生就容易抓住课堂重点进行高效学习,这就使课堂效率快速提高。
(二)教学方式落后,缺乏针对性教学
高段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重难点知识,并且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长篇阅读,阅读文章没有技巧,容易花费较长时间,对长段落不能及时准确找出中心句和主旨句,阅读过程中极易走偏,造成不仅浪费时间而且阅读效率低的问题。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对此展开针对性训练,仍然以固定的课堂模式进行授课,没有针对重难点单独花费一定课时讲解,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针对性解决,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停滞不前,严重降低了语文课堂的效率,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培养。
二、针对高端阅读教学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一)重视高段阅读,开展针对性课堂
定期开展针对性课堂对教育教学的高效开展来讲十分重要,可以显著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并不能通过一次性课堂讲解,即可完全掌握课本内容,尤其是长段落分析、诗词赏析等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以留出部分时间用于针对性课堂的开展,以及时巩固课堂知识,使学生意识到长段落的重要性,并养成阅读长难句的习惯。以六年级下册《匆匆》为例,文章通过对现实中琐事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生命价值的思索。该文是出自散文大家朱自清之手,被称为经典之作,文中描述燕子及枯木的长段落为文章的难点,教师应该逐句进行解析,花费较多的课时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段落的内涵和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长难句解析的技巧。
(二)开展课堂提问,积极引领学生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灵活的掌控课堂,引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看展课堂提问,尤其是在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中,避免学生因感觉枯燥而走神的现象。对于长段落讲解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问题并认真解答,从而保证问题式课堂的顺利开展。以五年级下册《白杨》为例,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如: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你觉得哪一段写的好等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不断学习文中修辞手法并积极思考,这种自主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三)创新课堂模式,提升学生兴趣
良好高效的课堂应该以创新式的课堂模式开展,而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创新性的课堂可以促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有利于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进行高效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与国内优秀的学校或老师交流新的教学方式,大胆进行课堂创新,建立起活跃轻松的语文课堂。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保护大自然。故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关于污染环境的相关短视频,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或者要求学生积极倡议身边的人爱护大自然。通过新式的课堂,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教学体系中,语文学科是教学的基础课程,而高段阅读是语文的重难点内容,故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并抓住重难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合理分配语文课堂,同时要积极大胆创新,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式,努力将崭新的课堂模式引入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晓英. 对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C]. 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 2019(09): 187-189.
[2] 孙敏. 感悟情感—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策略[J]. 华夏教师出版. 2017(23):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