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8期   作者:胡金雁
[导读]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中,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中,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相比较来说比较薄弱。学生在进行全文阅读的时候,很难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影响教学进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思维导图角度下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用处,应该对其进行探析和发展,之后和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引 言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地图、概念地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兼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将左脑逻辑、文字、数字、抽象推理能力与右脑图像、空间、整体、色彩能力相结合,将主题置于中央,向四周辐射关键词,可以将问题思路、途径以有序顺序表达出来,犹如神经网络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识字能力、语言表达、沉淀其心理特征、思维品质、行为方式的重要教学环节。思维导图正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工具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工具。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现状
        思维导图,属于这一种思维工具,能够体现出放射性思维的工具,同其他工具进行对比,思维导图形式相对较为简单,且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就是将知识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思维过程,调动学生大脑的思考能力,注重知识的延伸拓展,从而使得知识内容形成为放射性的图形。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身体各个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不存在识字、语言等内容的感悟,而生活经验则更是缺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思维导图还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想象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引导小学生提升表达、写作等能力。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教学,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合理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一) 发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学习优势
        在学习文本的时候,如果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学习抽象的理论,学生会觉得学习知识的过程很枯燥。教师如果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发挥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把探索出来的知识形象化。思维导图是一种让知识可视
化的图式工具。它运用关键词来描述学生学过的知识、运用图形符号来描述关键词代表的意思、运用线条来描述知识与知识的关系。不仅如此,它允许运用不同的颜色,把知识分类;允许运用不同大小的字体来将知识分级……教师让学生绘制这样具象化的知识主题图形,能发挥学生具象化思维的优势,使学生乐于探索知识,把探索出来的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 发挥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优势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知识主题为核心,运用图式的方法呈现知识框架的工具。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他们一般只会用体验式的方法学习,想象文本的内容。如果小学生要建立思维导图,就要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词,学会运用某种逻辑建立关键词的逻辑关系,将关键词分类、分层。如果长期接受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慢慢地,小学生能够学会从宏观的视角来分析文本的内容。
(三) 发挥小学生的探索知识学习优势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探索心强的特点。他们喜欢主动去探究知识,而不愿意被人被动地灌输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根据个性化的理解来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在建立思维导图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像在绘制一幅图画一样。他们探索的知识越多,画面的内容就越丰富,就能根据学习的需求,创建出各种有意思的画。思维导图,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创建知识结构的一种工具。在运用这样的工具时,学生能够由此及彼,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再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建立知识的框架。
三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要想让思维导图在学生的阅读中发挥作用,需要训练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所阅读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整理,转换成为图形语言,使文章脉络迅速凸显。准备工作:“单元整组教学”是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在整组课文通篇浏览后,提取每篇文章的主题,笔者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鲁迅《故乡》中节选的《少年闰土》为例进行说明。预习时,整体浏览后,在中心写出“少年闰土”,然后根据文中第一段描述,将一个机智勇敢项带银圈的刺猹少年形象刻画出来,没有了长篇大论,仅从关键字入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十分有利。
        经过预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逐步充实思维导图的内容,突破难点,找到由主题衍生出来的“二级主题”。如闰土形象、初识闰土、名字由来、童年趣事等内容,在粗线条上标明其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少年闰土》思维导图
        导图勾勒出课文的整体结构,“我”与闰土的童年趣事成为讲解的重点,在抓住关键词语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重点有了准确的把握,阅读能力也将会提高。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詹天佑》。该文中涉及如人字形铁道等方面的抽象内容,学生难以从整体和细节上把握,通过思维导图,可先确定将“詹天佑”或者“人字形铁路”作为思维导图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加入时代背景、施工技术细节,詹天佑等工程师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描述,学生可从细节和整体上对詹天佑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伟大爱国精神有所感怀,如图2所示:

图2 《詹天佑》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小学生都无法掌握写作的方法,而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写作。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写作的主题,进而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假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写作的过程既要有事实为依托,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想象内容。其次,在确定主题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如对小学生来说,假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大多数都是玩到了好玩的,吃到了好吃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玩得高兴”“吃得开心”等主题进行想象,之后为学生的选材提供素材内容。在确定主题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导图进行完善,对框架进行建构。首先,教师应该通过取舍材料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其次,应该为学生介绍思维导图,并让学生以完善的思维对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尝试进行写作。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创新,进而指导其具体的写作方式。例如,部分学生会尝试对人物心理层面进行描写,通过具体化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支持下将写作思维流畅化,如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
上的关键词促进学生思考。另外,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并让学生的具体写作过程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使主题内容的呈现体现出层次性的特征。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的写作既能够具备鲜明的层次性,又能保证内容的深度。
(三) 在背诵记忆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
        “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只有多进行背诵,才能够增加知识的储备量,同时增强学生的语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仅靠死记硬背是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的,另外,死记硬背会降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降低学习效率,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长此以往,学生一提到背诵就会出现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句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述,从而背诵具体的内容。另外,思维导图色彩鲜明、脉络清晰,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应用思维导图注意的问题
4.1 使用思维导图不拘形式
        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具有发散性。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写作思路,故不能追求同质化与标准模式,做过多的限制。应该鼓励学生开发带有自己理解的、具有明显个人思维特征的
思维导图。教师的职责是在学生确定基本分类概念或提取上位概念时提供点拨性的帮助,纠正学生不准确的各种表述。思维导图抓住核心和主题,采用图形、短语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提升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和思维水平。
4.2 使用思维导图应以启发为主,勤于思考是根本
        思维导图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其本质上是思维的形象外化表达,是将文章“化繁为简”再到“化简为繁”的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和积累,提炼思维的方法、角度,勤于多元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不可一蹴而就。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动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相对较晚,但目前的研究趋势仍呈上升趋势。根据笔者对文献的研读和分析,发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而增强理解、记忆并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同时,笔者也注意到,首先,思维导图在写作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要多一些,后研究者或许可以加强思维导图在其他模块的研究;其次,很多研究者已经设计了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应用到实践,并取得不错的成果,但目前取得的实验结果是相对整体而言,忽略了其中存在的个别差异,后续的研究者或许可以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思考,研究具有不同学习特点、不同认知结构学生的思维导图应用效果差异,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最后,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建立在没有性别差异的基础之上,后续的研究者或许可以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思考,以探究不同性别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思维导图的开展研究[J].万宏珍.??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
[2]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 冯霞.??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1)
[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张敬.??数码设计.?2017(11)
[4]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张洪榜.??文学教育(下).?2016(01)
[5]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J]. 管华.??华夏教师.?2019(31)
[6]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J]. 司春兰.??考试周刊.?2019(75)
[7]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 李小鸥.??新课程(综合版).?2019(09)
[8]善用思维导图,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高效[J]. 李秀华.??小学时代.?2019(16)
[9]关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与思维导图结合的探究[J]. 邓小芳.??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