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有效性探微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彭冰
[导读] 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
        摘要: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使得有的语文课越来越花哨、热闹的课堂背后缺失的是教学的实效;有的不顾当地的实际,不看学生的实际,片面地学习模仿某一形式,或简单利用某一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我很认同余教授的精辟见解,它一针见血地道出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课堂教学都是促成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实效
        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教学创新或推陈出新深入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同时提倡推门听课,提倡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然后走出课堂,老师们又坐在一起互动评课,交流感受,畅所欲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课堂,不同的精彩擦出不同的火花,大家在交谈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共同提高。
        二、遵循发展性、创造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确保有效,增加实效,力争高效”。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体系。努力做到“三个提高”:一是努力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强化目标(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一课书至一节课的目标)意识,在单位时间(40分钟)内,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教活动,使课堂上的“劳动付出”与教学目标规定的“达标”效果成正比。二是努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觉察、自我矫正能力,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和提高,是衡量有效课堂的标准”(教育部课改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语)。

 
        三、要注意情景创设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决定了学生是间接地去经验,要使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小学阶段的孩子欠缺的正是这个基础。就一般而言,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理论上就具备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但这种积累是非自觉性、无意识性的,这又使学生在课堂上实际面对和使用语言文字时常处于混乱和不知所措的状况。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课堂上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容易引起学生个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勾起学生的生活记忆,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为想像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知识,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想法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的兴趣。
怎样创设情境才更具有实效性呢?首先,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都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事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出发,只要学生有关的表象浮现,其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非自觉性、无意识性的积累、记忆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欲望自然增强。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趣味即生动活泼,要让学生在他们的年龄阶段能有情绪情感体会,趣味才能名副其实,从而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就是要把学生带到一个视野开阔、百花盛开、空气新鲜的环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乐学、善学,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处理生成与预设关系
        “设置”是由文本和预料的学生状况而预设的,“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方向或临时生发。任何一节课,从设想到实现,一般包含四个环节:设想、设计、实施、实现。这四个环节方向大体一致,但并不一定同步。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从实施到实现,要面对学习主体。学习主体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文本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旦形成了常规,那么我们的课堂面貌会发生深刻变化。?
         课堂应是一泓活水,学生应是快乐游鱼,课堂应成为学生成功的重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是否关注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取决于是否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的实际行为,取决于是否把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1】赵晓霞.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模式探微[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1).
        【2】金光明.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 新课程(中), 2011, 000(00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