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前教育之中,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相关技能,在毕业之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教。所以,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学生便需要从专业层面入手,深入思考,逐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早期在进行舞蹈课学习的时候,由于多方面问题存在,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质量,为此,教师则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进而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养。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舞蹈教学对学前教育学生的重要性,并对于加强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创新的方法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舞蹈;教学改革;创新
引言:对于舞蹈而言,一直都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目。因此,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应当深入思考。针对其中的不足,及时予以调整和创新,进而满足学生们的基本需求。
一、舞蹈教学对学前教育学生的重要性
所谓舞蹈,主要是通过肢体美化的方式,完成内容表达。舞蹈演员将自己看作是内容表达的工具,在对动作进行重新编排,并完成美化之后,就能将一个完整的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让其体会到视觉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单从教育层面而言,舞蹈不但可以提升幼儿自身的审美水平,而且还能起到健身的效果。所以,普遍学前专业都对舞蹈课程有着较高重视,通过培养之后,成为一名满足行业要求的优秀人才,进而给人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1]。
二、加强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对舞蹈教学模块进行创新
1.教学模块的创新
单从学前教育的招生工作来看,基本上所有学生都以毕业生居多,由于长期接受了应试教育,很少会进行自我锻炼,因此自身柔韧性、协调性以及可塑性都不高。在进行练习的时候,动作呈现都较为迟钝。同时由于相关授课时间偏短,学生们仅仅只是对动作进行了一定的模仿,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理应尝试将动作层面的要求有所降低,诸如将原本的开度练习、软度练习以及弹跳练习转变为一些身体部位的技巧训练,以此促使学生们的姿势得到有效校正,进而增强了基础水平。
2.理论内容的创新
对普遍学生来说,自身生理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在进行部分舞蹈动作练习的时候,往往很难达到规定的标准。不仅如此,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自身并未接受过专业性指导。所以影响了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理应在内容层面进行优化,降低要求,引导学生们从基础内容入手,逐步提升自身水平。
3.知识内容的创新
对学前教育工作来说,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幼教。
因此,在知识内容层面,无需过于注重一些难度较高的专业性知识,而可以将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层面,让其懂得如何有效完成知识传递,吸引幼儿的注意力[2]。
(二)提升舞蹈教学形式的丰富度
1.概念教学的创新
舞蹈教学有着较高的操作性水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先对动作的要领进行讲解,并做好示范,促使学生们能够直接完成动作理解。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们自主训练,通过实践练习,掌握相关技能,促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2.精确性和实践的结合
舞蹈本身十分注重肢体的表达,因此其也能划分到塑造艺术中的一种。教师理应做好引导工作,促使学生们在进行动作练习的过程中,充分投入其中,深入感知,并将个人想法全部融入进来。毕竟在面对同一个作品时,不同学生由于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个人想法也都完全不一样。在加入个人的认知和理解之后,对作品的感触也会有所加深,进而提升训练的综合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把握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不能过于追求效率,而需要在良好的节奏之中,慢慢完成技巧掌握,真正将理论和实践整合在一起。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一名幼教来说,列出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掌握相关实践技能,同时还要懂得如何正确完成内容表达。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的时候,教师理应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演讲或者比赛的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巩固,逐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们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许多锻炼的机会,不断能提升自身心理水平,增强综合素养。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时刻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之中,认真完成岗位任务[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幼儿教育来说,现如今一直都是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一大问题。在早期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方法存在缺陷,使得学生们的整体水平未能达到预期,影响了个人发展。因此,教师理应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模式持续优化,结合学生们的需求,对内容、方法以及模式展开创新。长此以往,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就会有所转变,逐步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进而能够积极投入,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雪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8(46):262-263.
[2]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5):66+147.
[3]谢琼.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探讨[J].艺海,2019(1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