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同名师的课堂导入方式和语言训练的异同——以薛法根、 赵昭、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匆匆》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易同琼
[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能够更好、更高效的完成。本文我将从语文课堂的导入方式以及在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以读写结合这两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支玉恒老师,赵昭老师和薛法根三位老师,他们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上的导入方式异同点,以及他们的教学艺术。最后再结合他们的优秀课例,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入   语言训练   操作性
一、从课堂的导入方式看三位老师的教学异同点
(一)薛法根老师
        薛法根老师在导入《匆匆》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采取了直接介绍自己的姓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的方式。1.通过多次询问学生预习本篇课文的不同方法,还有以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内容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2.积极地肯定学生,学生通过提前看预习提示来预习本篇课文,以及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全部思考出来,还有借助工具书字典来认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以及解决一些不明白的问题,以及最后有一位同学收集了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请同学到台上来展示名言引起共鸣这样的方式。3.使全体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课堂,设了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我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在自己的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中采用。
(二)赵昭老师
        赵昭老师在教学《匆匆》这一课的语文课堂上,运用了一种别具风格的导入方式;1.通过老师自己带来三小节的诗歌是引导学生来记忆和背诵,并且边说边做相应的动作,不仅可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更加直观地展示了这首诗歌《人生》的真正含义---时间总是很快。2.引起学生的思考的同时也吸引了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出自己的教学主题匆匆这一课,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到时间过的非常的快这个特点。3.在介绍作者朱自清的时候也采取了很特别的方式,老师首先将朱自清的相关介绍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快速记忆30秒,然后请学生依次来说自己记住了关于朱自清的哪些内容。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很新颖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老师在说什么,也可以其中自己的眼睛在大屏集中在黑板上。4.促使学生做到眼,口,脑还有心四个部分器官全部合在一起,眼到、手到、心到、脑到。
(三)支玉恒老师
        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当中支玉恒老师没有直接地引出课文《匆匆》,而是首先与学生进行了一个短暂的交流。1.老师夸奖学生们真可爱、真精神,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由于这是一堂公开课,可能老师之前与学生并没有见过面,所以不熟悉,但是通过这样的问候对话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一种心理相容的效应,相除了学生的紧张的同时,也互相了解,请为正式上课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2.在支玉恒老师的课上,这个导入就体现了他的幽默与平易近人,他反问:能说老师可爱吗?学生们立即改正--老师应该是和蔼。然后就在一片笑声之中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四)比较异同
        1.三位老师的课堂导入方式都各有自己的特点。都符合自己对本堂课《匆匆》的教学内容,其中赵昭老师的课堂导入方式更加新颖,使学生能够从《人生》这一小节诗里面体会到时间的匆匆流逝,更加与自己的教学主题贴近。2.我更加喜欢赵昭老师的这一种导入方式,支玉恒老师的课前谈话这种方式也很不错,通过直接审题导入,使学生更加的直接明了。3.而薛法根老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的方式来导入,使学生能够放松下来,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更加肯定自己之前所做的那些预习工作,拉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老师通过肯定学生的预习活动来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的流畅、完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预习方式,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也有一个铺垫作用。
二、从读写结合与语言训练来分析三位老师的教学
(一)薛法根老师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匆匆》这一课上主要运用了是朗读教学,使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请学生读,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上的训练,老师还鼓励学生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因为读得美就会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全新的感受。注意起伏跌宕。正如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的这堂课中所学到的:朗读教学它并不仅仅是朗读。这种朗读是一种阅读理解,体会欣赏活动,是一种文学审美活动。也是阅读教学和语文技能训练的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更是学生传达和表现理解的重要方式,包含了感悟理解,审美,鉴赏、情感的浸染、再造想象、语言积累与表达。而在我们的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上,这里的朗读教学目的不仅仅是阅读,还有理解和感受,在朗读中也有老师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赵昭老师
        在他当中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将读与写这两部分结合起来进行学生的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自己在边朗读的过程中提出哪些词语不好读,哪些句子比较复杂,使学生不仅得到思考,而且还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进一步学生和老师一起思考为什么这个句子是这个含义;达到语言上训练,而是学生也慢慢熟悉到了这篇课文所运用到的排比,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在最后老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每一个人写一句时间是什么?然后将几个同学的串联起来就成为了一首小诗,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中过去,回音是匆匆的。奋斗的时候,日子从汗水中过去,成长是匆匆的。阅读的时候,日子从思考中过去,时间是匆匆的。使学生明白创作写诗并不难,只要我们动手、动脑、动心就一定可以创作出诗歌的。成功地达到了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训练的目的。
(三)支玉恒老师
        在这位老师的《匆匆》课堂中,他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来板书学生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做到心到、口到,其中强调了要做到心到,用心去感悟语言的魅力。不是输入,而且是叔叔读对于水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读一写这两方面的功能,在很多实践中,尽管我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的读写能力依然不尽如人意,有不少学生读了好多好文章却仍然不能写出好作文,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学中没有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二者各为阵营,没有形成教学合力。按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比较重理解而轻了应用。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忽略了它的运用能力。目前的阅读教学是零散的、生硬的语言训练,而培养出来的是单一的语言技能,缺少综合性灵活性的整体训练,学生缺少在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项语言技能的说教。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方面应将读写结合,将读写与朗读相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

        总而言之,三位老师在《匆匆》这一课的教学中所采用的课堂导入方式以及课中进行读写结合与语言训练的方式都有所异同,各有特色,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我们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对我们科普性文章的教法也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法根老师执教《匆匆》视频实例
[2] 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视频实例
[3]赵昭老师执教《匆匆》视频实例
[4]王娜.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策略. [J].2018.(7).12-13.
[3]王思全.中国大学学报文摘.英文版[N].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