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级管理需要科任教师、学生、家长与班主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合作,因此它要求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相处有亲和力,与学生和家长交往有感染力,与学生交流有洞察力,对学生的说教有说服力。班主任的魅力就在于如何创建和谐、协调的团队,把科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发挥集体教育效应,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感染力;亲和力;凝聚力;洞察力;说服力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班级管理工作执行者,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育,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包含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一个成功的班主任的基本素养是:与科任教师相处有亲和力,与学生和家长交往有感染力,与学生交流有洞察力,对学生的说教有说服力。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善于发挥集体教育效应,适度将“管理工作”这个“球”“踢”给自己的合作伙伴,在这个群体中就有号召力,就能为自己“减压”,就能轻松取胜。
一、与科任教师相处要有深厚的亲和力
班集体建设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与科任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科任教师也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班级管理。如果班主任能主动协助科任教师管理好课堂教学,科任教师自然会积极参与德育管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和谐协调,直接影响到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工作情绪、工作效率和个人形象。
我曾接过这样的一个班(六2班),人数有78人之多,其中有10个无心向学(烟瘾)的学生,他们常在上语文课时一起到厕所抽烟,还有个别(机瘾的)经常说有事请假,实际就是去游戏机室打机。因此建班时我班的各项量化指标都在年级下游,但当时科任教师(语文科)都没有怨言,更没有互相指责,而是相互及时通报存在问题,让我对学生的思想动向了如指掌。我们经常研讨应对措施,团结互助。他上课时,如果有(烟瘾的)去做“所长”了,我及时“请”他们来“倾计”,促使他们“回心转意”,并自愿回到自己的学习岗位。如果我上课时,有(机瘾的)不见回上课,语文老师便去帮我“请”他们回上课。大家合力整顿一个月后,学生的思想和纪律明显好转,第一次月测的成绩大有长进,师生都倍受鼓舞。之后我们一路欢歌,小学毕业水平测试时我们班的各项指标跃居首位,这归功于我们教师的共同合作,否则,不用说把自己累死,就是我有三头六臂,也不一定能管得了那10多个“瘾君子”,更别提教学了。
如果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融洽相处,科任教师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上肯定尽心尽力,学生也会受到感染,留给班主任的问题自然少了。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和重视科任教师,必要时将“球”传给他们,利已利人,何乐而不为?
二、与家长交往要有深切的感染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班主任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主要靠家长,而家长了解学生的校内表现多是依赖班主任,因此,班主任与家长必要的、良性的沟通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命运。班主任应以诚取信,不能以学生的贫富、优劣来决定自己对学生和家长的情感,应对所有的家长都要一视同仁,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对方的想法,要“耗得起”。
我在管理“问题”学生时,常常先与家长统一意见后才“大刀阔斧”地干,有时还与家长一起唱“二重奏”或请家长来“陪读”。学生慑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往往会主动反省、端正态度,甚至连家长也会自觉纠正不良行为,转化成功率特别高,这一“招数”也深受“问题”学生的家长欢迎。
与家长沟通就好比“磨刀”,只要刀磨快了,遇到“乱麻”也不用废多大的劲。因为“在未成年人心理方面,家庭影响最大。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她)的背后往往存在一对有问题的父母”(引用:唐慧琴,《深圳特区报》,2004、5、15),所以,班主任要主动给予家长科学的方法指导或建议,赢得家长的依赖和主动合作,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合力,“管理”这个“球”踢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与学生交流要有深刻的洞察力
教师与学生是社会阅历和心智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异的两大群体,班主任与学生交流时,一定要站在科任教师和家长的立场说话,帮助科任教师和家长树立威信,使他们愿管、敢管;还要以家长的期望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学生去努力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草无根不发芽,人无志不奋发”,让学习和生活给学生思考,有思考就有进步,就有理想追求,就会拥有积极的人生。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并设身处地去感受,用真挚的感情引导和化解,才能抓住对方反映出来的问题实质;依靠科任教师和家长的集体力量,让学生可随时听到关注的声音,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自己一直处于有“梦”境界和追“梦”状态,自然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不仅我们的管理工作这个“球”不用“踢”得太辛苦,还能增强家庭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四、对学生的说教要有深远的说服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小学生的个性根本未定型,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工作还要有耐性和热情,注意方法,不能把学生“管死”了。
首先,处事要公平公正,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值不能过高,允许学生犯错误,只要他们努力过,哪怕结果不理想,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人在遭遇挫折时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如果愿望得不到一点响应,就会产生恐惧和自卑的情绪,几经挫折,往往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行为失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遭受不少挫折,这时,主动“扶”他们一把远比“踹”他们一脚引发的动力强。如果教师缺乏耐心,只会一味地责备甚至挖苦他们,必然会使学生对自己和班主任产生厌恶、怨恨心理,激发厌学情绪,最后可能发展到在潜意识中出现偏离集体倾向,并以反常行为与班集体抗衡,最终发展成“双差生”。如果对待学生的过错不“揪辫子”,有时还 “装装糊涂”,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自我教育,正视自身的优点,他们自然会帮你把这个“球”带过去了。
其次,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团结。班干部只是我们的谋士,不是我们使用的工具,也不是我们的代理人。班主任可以给班干部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管纪律,帮带后进生等,但所有这些工作都不能增加班干部的思想和学习压力。班主任对待班干部工作,既要主动协调班干部与同学的关系,又要及时给予方法指导,还不能过分地强调结果,如果什么工作都交给班干部做,比如把班务分工、该处理的思想问题等连成年人都会感受到很大压力的工作,全权抛给班干部,无形之中就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可能会激化学生矛盾,这岂是学生能承受之重?如果班主任有意识地邀请学生或班干部参与这些活动,并引导学生从愿管向敢管、会管到尽量不需教师管过渡,学生一定会自觉、轻松愉悦地把你的“球”抢过来。
最后,重视集体力量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当一个班集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氛围时,作为其中的个体很自然地感受到集体进步的精神压力,甚至产生良性焦虑心理,迫使个体自己不得不放弃个人意愿以求和于群体,学生一旦产生学习动力,班级管理就易如反掌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班级管理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独角戏,只有师生和家长相互信任,共同合作,一个班集体才能真正取得长远的进步,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科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就是班主任 “踢球”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宏斌. 《深圳特区报》典型人物报道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