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资源在科学启蒙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以小班“丝瓜的秘密”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肖卓辉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自然资源是幼儿园的宝贵资源之一,为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丝瓜的秘密”为例做了以下实践探究。
        关键字:自然资源  科学启蒙教育  丝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教师利用自然资源可以生成与主题有关的课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下面,笔者以小班生成活动“丝瓜的秘密”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对接场域,捕捉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
        兴趣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尤为重要。在班级的自然角中,我们创设了果实展示区,其中有花生、南瓜、玉米、红薯等常见的果实,幼儿对老丝瓜这一“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每次排队、散步的时候,幼儿总是蹲在那里看着那个黑黢黢的东西讨论不断。于是老师把老丝瓜投放到科探区的纸箱探秘中,幼儿边观察边记录。
        观察记录:青青和毅毅进入科探区,站着俯视窥探箱子里的物品,随后慢慢打开箱子的一角,拿出老丝瓜,看一看,一手拿着老丝瓜,一手在纸上画出所看到事物的轮廓。青青摇了摇老丝瓜,从老丝瓜的一端掉出几粒黑黑的籽。青青大叫:“有瓜籽!”毅毅说:“还是黑黑的。”青青把刚才所画的老丝瓜的一端添画了几个黑黑的圆,毅毅左手拿着黑黑的瓜籽按在纸上,右手对瓜籽进行描画并涂黑。分享交流中教师让幼儿说说今天在科探区的发现。青青说:“今天我发现了一个丝瓜,里面有黑黑的瓜籽。”天天说:“瓜籽是白白的,我觉得不是丝瓜。”教师:“孩子们,你们猜箱子里的东西可能是什么呢?”毅毅:“我觉得它的形状像南瓜。”天天:“西瓜是圆圆的,它肯定不是西瓜。”
        从以上的观察记录与游戏的分享交流看,箱子内的老丝瓜是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的源头,教师很好的利用这一自然资源,把它作为区域的材料,让幼儿对于箱子内的事物形成话题,在交流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幼之间形成思维的碰撞,摩擦出思想的火光。幼儿不仅仅从老丝瓜的外表探寻它到底是什么,而是从老丝瓜内的黑籽猜测它是什么,判断它肯定不是什么,幼儿的探究欲望凭借对黑籽的猜想进一步地增强着,创造机会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显得尤为必要。
        二、追随幼儿,引领幼儿进一步的探究之旅
        1、满足需要,提供适宜性的游戏支持
        小班幼儿具有具体形象思维,喜欢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直观形象的物体。回顾幼儿对于老丝瓜的种种猜测,幼儿有观察与亲身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西瓜、南瓜的需要。于是,教师把真实的南瓜、西瓜搬进了教室,作为科学区的探究材料。幼儿从观察知道了平时可食用的丝瓜是绿色的,南瓜由于品种不同有圆圆的和长长的,表皮也有绿绿的和黄黄的之分,西瓜是圆圆的绿绿的,表皮还有一条条的花纹。在幼儿的交流互动中,幼儿对籽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有的认为瓜籽是白色的,有的认为瓜籽是黑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在科探区,老师把南瓜和西瓜一切两半,让幼儿看清南瓜和西瓜的内部,探寻瓜籽的秘密。

他们发现南瓜籽是米白色的硬硬的,包裹在黄黄的馕里面,西瓜的籽是黑黑的硬硬的。为了进一步让幼儿了解不同瓜的瓜籽的外形,在生活区投放了“分一分瓜籽宝宝”,幼儿对混在一起的瓜籽宝宝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练习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明确每类瓜籽的归属。从外至内的探索中,幼儿逐渐更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种不能以外形或瓜籽单一的元素判定眼前事物的意识,进一步拓展了未来探究的广度。
        2、家园互动,让经验得到共享和传递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于是让家长一起参与探讨的调查活动开始了。调查表的名字为“我眼中的它”,内容分为两块,一块为我猜测它是……,画一画它的样子。另一块为我的爸爸妈妈认为它是……,画一画它的样子。幼儿把调查表纷纷地带回教室,在分享交流过程中,猜测丝瓜的幼儿知道了箱子里的老丝瓜只是丝瓜变老晒干后的样子。猜测南瓜的幼儿知道了老丝瓜只是外形和某一种南瓜有点像,但并不是南瓜。
        三、在观察中关注课程的生成,助推幼儿的发展
        1、“老丝瓜”与“青丝瓜”相遇,引发生命周期的思考
        当幼儿初次见到“老丝瓜”,不知老丝瓜是何物,再在不同经验的碰撞中知道是“老丝瓜”,是青丝瓜成熟变老晒干后的模样。“老丝瓜”内有丝瓜籽,于是丝瓜种植活动开始了。在此之前,教师给幼儿发了一张 “我的自然角我做主”的调查表,调查表分为春天适合种的植物以及种植的适宜温度和我最喜欢种的植物及护养方法。教师与幼儿一起期待适宜的种植温度,在20度左右的那几天与幼儿幼儿一起把丝瓜种子埋进土里,期待种子的生长。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记录种子的成长情况,形成成长轨迹图贴于自然角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更清楚的了解一粒种子的生命轨迹。
        2、丝瓜种子迟迟不发芽,引发干与湿的思考
        在适宜的温度播下种子,幼儿勤奋地每天浇水,种子迟迟不发芽,于是一场讨论开始了:丝瓜为何不发芽?在调动家长资源的情况下,有的幼儿说丝瓜种子应该尖尖一头埋在下面才能发芽;有的幼儿说丝瓜种子需要晒太阳,可是走廊上没有阳光;有的幼儿说泡沫箱里的浇的水太多了,容易发霉。根据幼儿提出的建议我们重新播种了丝瓜种子,把种植丝瓜的泡沫箱搬到了阳台让丝瓜晒太阳,还在科探区投放干泥土让幼儿探索泥土的干与湿。在游戏后的交流分享中,幼儿发现泥土干的时候是土黄色硬硬的,遇水后就变成黑黑的软软的,如果水过多水就会淹没泥土。在幼儿照顾丝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观察泥土的颜色,泥土黑黑的软软的表示不需要水,泥土黄黄的硬硬的表示需要浇水了,在尝试与摸索中,幼儿渐渐地懂得浇水不能过于频繁,不能急切地让水分成为丝瓜种子发芽的唯一支持。
        四、结语
        幼儿期是各方面兴趣培养的关键期,也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旺盛期,教师需要利用幼儿的兴趣点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生成课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建构对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因此本文提出自然资源在幼儿科学启蒙中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对幼儿的科学启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