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言行,促学生道德行为有效养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刘佑衡
[导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养成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养成,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这样可以保障课堂的教学成果在实际生活中获得价值体现。目前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实践中的价值开始获得了重视,如何在实践角度上让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成为了教学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基于此,笔者本文以规范言行,促学生道德行为有效养成作为选题,探析了在课堂如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有效养成,并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有效规范,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得出了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提升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道德;《道德与法治》;教学
        如何组织小学道德行为的有效养成?需要在规范言行中进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育阶段,对周转事物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只有借助于身边人、身边事,才能够让他们知对错、明是非,逐渐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在“贴近、实践、真实”,通过周边事物的潜移默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人生理想,从小道德规范基础。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学习更像是一个模仿的过程,除适当的讨论外,必须要明确指出言行对错,才能够逐渐形成规范与约束。在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知识的教学内容中,更需要体现在具体实践角度上的有效运用中,如何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实践中获得有效的保障。这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
        一、课前准备需要细致全面
        《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在课前准备上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这对于保障教学效果,体现教学价值,均有着直接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的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意识能力的双重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成绩的提升,更需要在学生日常言行举止中获得强化。所以需要以规范言行为实施目的,这样才能让学生道德行为获得有效的促进,最后达到有效的养成,在课前准备上需要体现在三个具体方面:
        第一,备课。在备课上,教师需要全面对教材进行分析,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认真的知识研究和梳理,明确具体的教学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保障在学生的言行举止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施,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预估,从而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最后从学生的言行举止提高角度上,对学生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研究,明确教学资源的难度和层次,为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准备。
        第二,导学案是有效课堂实施过程的基础,需要对导学案进行一定的制作。举例分析在《探问生命》这一教学课程中,需要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预测,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学生对生命是否具有永恒的问题进行了一定引导思考,最后把问题的核心落在生命的价值上,提出了学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让自身的人生价值获得体现。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需要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把言行举止的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的关注,让学生在课本中获得一定的思考。最后达到学习情景的建立模式,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实现深度学习的最后目的。
        第三,需要依托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学生言行举止的相应教学工作,《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举例分析,在《人人遵守规则》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课程的视频设计,把一些行人闯红灯所导致的事故等进行了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规则的这一概念。在简短的视频播放中,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引导学生自主对视频进行观看和思考。

最后在视频观看完毕以后,形成对视频内容的探讨了解到规则在当前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这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在实践角度上均有着直接的帮助。
        二、课堂实施需要认真细致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课堂教学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需要对课前学习进行一定回顾,进而保障学习问题可以获得充分的提出,不是需要预留一定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前教学的视频内容,帮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形成充分的复习,对以前存在的问题可以当时的进行解答。这对于学生在行为举止中的养成均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环节中进行一定的心理和认知方面的训练,达到为后续学生自主思考和有效的在实践中落实提供了帮助作用。避免了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讲解教学。
        第二,需要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针对一些问题和观点形成激烈的探讨,教师需要对每一个问题,在提出时预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对问题形成自身观点的有效融入,最后在探讨中可以贯彻到自身的行为举止养成内。举例分析,在《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课程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上网经历进行一定的分析,对于什么是不良上网行为和上网能对自身有何种积极影响,并在消极影响上有哪些方面的具体体现,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进行探讨。最后让学生通过自身意见的提出形成有效的自我反思,最后在上网时可以对自身的行为举止进行正确的规范,避免一些不恰当的上网行为,这一教学方式相比于单纯的知识讲解更具有效果,可以为学生的行为举止养成带来积极的实践帮助价值。
        第三,学生需要建立合作学习模式,积极主动的通过组织协调方式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教师需要以集思广益为教学宗旨,强调学生之间合作的效果。举例分析,在《法不可违》中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讨论组的方式,对什么样的行为可以为社会造成直接危害?如果发生触犯法律的行为应该如何解决?等等对这类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就对于违法行为在实践角度上进行了准确的认识,最后可以达到有效的自我反思,认识成果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举止养成中,避免了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出现违法行为的可能。
        三、建立有效教学评价方式
        需要有效的建立教学评价方式,完善并合理的建立评价体系,进而对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反馈。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要以学生为评价的主体,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进行针对性分析,从而在后续需要改进的问题方面进行有效的建议提出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其次,学生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客观严谨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检测等方式检测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实际效果形成动态化的评价。为后续的教学方式研究带来一定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规范言行,促学生道德行为有效养成作为选题,探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养成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培养效果上进行有效的强化,要以实际教学成果为前提,课前准备上进行细致全面的准备,在课堂教学实施上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最后在教学评价上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价效果建立保障学生可以在行为举止养成中获得积极的教学效果体现。通过多个方法的有效建立,让学生通过,对于法制课堂教学活动,实现自身的行为举止养成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曾晗. 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主题教学及其优化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
[2]唐碧琴.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时政资源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