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我清潭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学生和外来工学生各占一半左右,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行为习惯欠缺等实际,围绕培养“明礼正行,阳光自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学高身正,敬业爱生,严谨善导”的老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我校扎实地开展了“养正教育”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养正教育;课程校本化;课程社团化;课程多元化;课程诗意化
一、构建实施“养正教育”的管理机制
重新确立了学校的一训三风,修订、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科管理制度,进一步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注重发挥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在制度的激励下,老师们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及教科研能力;培养和造就了文雅品正,素质全面的学生,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通过探索和实践,学校总结出一批教育教学经验,出版了《教师论文集》、《教师教学设计集》等,本人攒写的《关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引趣激情 活动体验教学策略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发表在《师道》、《广州教研》等教育期刊上。激励性的管理制度不仅调动起教师们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鼓舞了朝气蓬勃的清潭学子,他们崇善尚雅、习文明典、行善修身、尊贤学范、积极勤奋、全力以赴、屡获佳绩。
二、构建科学有序的“养正教育”特色课程(见下图)
(一)学科性课程校本化
1、认真上好《道德与法治》课。通过专家的指导,老师们的认真学习和探索研究,我们总结出在养正教育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返璞归真、简洁高效。教学流程要遵循课前准备要扎实,小组合作要真实,交流汇报要朴实,课内总结、课外延伸要平实;要遵循“互动式教学策略”,紧围目标巧设活动;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出教材与生活的连接点,要重视现代教学与媒体的运用,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得到全面提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老师们积极尝试,大胆探索,先后上了多节的《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其中我本人的六年级课例分别在两所学校进行了异地教学,并获得了广州市品德学科录像课评比二等奖。
2、编印了校本教材《明礼篇》。围绕“养正教育”的理念,我们把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各种场合,如上课、排队、晨起见长辈、就餐、坐车、交往等应遵守的礼仪规范编写成简单易记、琅琅上口、图文并茂的儿歌,供同学们学习和老师们教学,达到让学生“明礼”的效果。
3、将“养正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大胆探索本学科养正教学的基本模式,如在写字、阅读、艺术、计算等普及型的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尊重、合作以及有一定的修养和鉴赏能力,在解题、写作、24点、英语交际等提高型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勤奋、刻苦并具有一定的思维力。
(二)活动性课程社团化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浸润学生“养正”。
1、全校性的社团活动。如周一举行的升国旗活动,每天进行的大课间活动,开学第一课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等。
2、养正社团活动。分别组建了柔道、跳绳、书法、魔方、24点、合唱、象棋、电子琴、素描、写作、篮球、剪纸、小记者站等十多个社团,逢周五下午进行活动,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3、经典诵读活动。为加强学生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我校利用周三和周五的午读时间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每学期举行经典诵读比赛、经典诗词书写比赛、亲子诵读等活动,学校经典诵读队参加了广州市“明日之星”经典诵读比赛并获奖。通过活动,营造了学校浓郁的书香氛围,促进了学生文化底蕴的提高。
4、养正文化讲坛活动。如进行《清布村的革命战士—张健》、《做文明礼仪的清潭生》、《花都今昔》等讲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三)拓展性课程多元化
1、开设文化节日系列课程。如书香节(9月)、体育节(11月)、艺术节(12月)、春天诗会(3月)、养正游园(6月1日)、新生入学礼(9月)、六年级毕业礼(7月)以及三风、三品、六情专项教育活动等,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最大限度地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开阔视野,提高境界。
2、开展传统节日系列课程。围绕国庆节、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汇报表演等形式了解节日,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3、制作实践课程。
融合人文与科技内容开设了手工制作、劳动实践、科技制作等实践课程,如剪窗花、做泥工、包饺子、包粽子等手工劳动技能比赛,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本领;车模、航模、收音机拼装、建模制作等科技类活动发挥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我校的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每年均获区的团体奖,个人单项奖更是人数众多。
(四)团队体验化
通过狠抓校风、学风及德育工作,完善少先队阵地、家庭和社区教育阵地等做法形成了明礼正行,阳光自强,文雅品正的学生团队;通过专家引领,走出去,请进来,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活动等做法,打造了敬业爱生,严谨善导,乐观豁达,学高身正的教师团队;通过组织各班召开养正主题班会、设计班徽、口号、班歌、目标以及学校评选“养正示范班”等做法,培养了个性鲜明、互帮互学、亲密友爱、团结协作的班级共同体。
(五)环境课程诗意化
学校以“养正教育”为主题建构了五大系列校园文化,营造出浓重的养正氛围,实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1、爱国主义系列:分别在校道两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王故里我家花都”、“清幽雅境勤教学,潭水涌动展风姿”为题出版了几幅大型的宣传画,通过精炼的文字,真实的照片,艺术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自豪感和荣誉感,充分调动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热情。
2、养成教育系列:结合学校的三风要求将校内各幢建筑分别命名为明礼楼、正行楼、自强楼、敬业楼、膳香阁,将校门正对的广场命名为阳光广场;在校门正对的中心花坛竖起“至勤、至实、至善、至正”的校训,在明礼楼正面安装起校风、学风、教风标语;在正行楼、自强楼外墙安装了养正格言及两幅大型宣传画;在各教室悬挂起“小学生行为规范”、学风标语等,同时将小学阶段学生的习惯要求细化到各年级,并以“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为题出版了宣传专刊……通过教育与氛围,使校风正、学风浓、习惯良的局面得以形成。
3、礼仪教育系列:学校在明礼楼、正行楼楼梯两侧布置了生动、实用的礼仪教育标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自觉运用。
4、艺术教育系列:通过利用明礼楼、正行楼、自强楼的走廊悬挂学生作品,不定期举行各种学生作品展,举行文艺汇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张扬个性,学有榜样。
5、书香校园系列:学校利用东面围墙建成了“经典长廊”, 每个班设有图书角,每年9月在校园内举行一次书香节等,让学生课余学习经典、诵读经典、品味经典,随经典去认识古今的名人、大家。
总之,学校尽量把每一个“物质元素”都涂上“养正”的色彩,可谓“草木含情、墙壁说话、景点启智”,以润物细无声的做法去影响和熏陶全体师生“养正”。
三、形成“养正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制定了《清潭小学养正行为规范》和《清潭小学养正评比标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每学期进行一次“养正班貌”评比活动,展现班级个性,规范日常班容班规。
(三)各班在班内设立“养正评比展示栏”,每周、每月和学期结束分别对学生进行评分。
(四)查评结合,规范言行。学校每天由一支领导、值日老师、值日学生和红领巾监督员组成的队伍对各班实施养正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每周公布各班的评比得分,每月评出“养正先进班”及“养正之星”,每学期评选出“养正模范班”和“养正好少年”。
通过构建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发展的目标。
四、建立“朴实课堂”的基本模式
(一)形成朴实课堂的策略。要求目标清晰、策略科学、评价准确、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当堂达成。特别要注意做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二)确立“朴实课堂”的基本模式。课前活动,自主准备→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活动体现,探究互动→多元评价,知识建构→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三)制定“朴实课堂”的课堂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礼仪、气质、习惯、合作、思维、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方面,各学科围绕指标再制定学科朴实课堂评价表。
“朴实课堂”的实施,让养正教育扎实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五、主要效果
我校“养正教育”的探索实施,促进了学校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受到了主管部门、兄弟学校以及家长群从的一致好评,办学声誉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