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江莉
[导读] 自我控制意识的强弱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
        摘要:自我控制意识的强弱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学生弱控表现、自控培养两大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意识,增强自控能力,创新管理班级,带领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从而全面地发展、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自控能力;表现;培养;方法
       
        自我控制意识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尤为重要。下面我主要从学生弱控表现、自控培养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弱控表现
        小学生自控能力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从我所教的学生来看,主要体现如下:
1.懒惰:不想学习,作业不做、少做,或者迟交、不交,即使做一点点也是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具体表现:一是只在学习上懒,玩起来的时候却劲头十足,积极性很高;二是干啥都懒,全面地怕苦怕累图清闲。
2.易受诱惑: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时,极想得到,满足欲比成人更强。主要表现在回家不先做作业,心理却只想着游戏、有趣的动画片等,往往先看电视节目、玩电脑,后看书、做作业。
3.好冲动:易产生冲动情绪,并且表现出两极分化的感情。如大喜大悲、满怀信心和垂头丧气等。“热”得快,“冷”得也快,感情变化反复无常。
4.普遍多动:小学生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听课,例如,在听讲时,经常心不在焉、做小动作,又或走神、呆坐等,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总之,小学生因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原因,造成了以上自控能力弱的种种现象。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呢?
    二、自控培养
        培根在《人生论·论读书》中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而在加强自控能力教育的关键所在就是老师应联合家长乃至社会,正确引导小学生,使其知道自己行为的“是”与“非”、“可”与“否”,充分意识到意志品质的意义,真正抵制住社会上的诱惑,勇于克服困难艰险,并自愿从小就开始坚持。本人一般从这些方面来就此展开培养教育:
    (一)认识自控
    自控能力其实就是控制内在情绪、自由支配言行方面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可以调动非智力方面的积极因素,及时克服不好的方面,迫使一个人遵守理性原则行动。心理学界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反映了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实验——糖果实验:就是指上学前四、五岁的孩子,心理学家就给两部分孩子同时分配了最喜欢吃果冻,这个糖果是由他自己管理的,吃糖果之前给孩子提了个任务——要做完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之后才能吃。实验发现:有一类孩子很理性,他坚持做完这件事才尝,这叫延迟满足,这种延迟满足就是孩子自控能力的表现;有一部分孩子就控制不住,悄悄把糖拿起来闻闻,在嘴上舔舔;有一部分孩子没有自控能力,没有做完这件事的时候,就把糖果吃掉了。这个结果表明:凡是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在他的未来成长过程中,他们比较容易走向成功,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因为有了这种自控能力,他们做事能够善始善终,有较好的社会性,有较好的调控能力。而那些意志力比较差的,憋不住的那些孩子,他们在未来生活的能力就较差。由此可以看到,孩子两到三岁就有了这种自我控制力萌芽的表现,具备了这种条件,我们因势利导,就能握住培养他们自控能力的良机,及时帮助他们大幅增强自控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懂规矩、守规则。
    (二)培养得法
        魏书生说:“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下来教育的模式。”教师针对自控能力教育,应注意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小学生逐步增强自控能力。
        1.提升意识法
        要想使学生自觉守纪,最基本的就是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何做才更好等等。

因此,在开学首月,我便组织主题班会,并在少先队课外活动上,引导小学生熟悉《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的内容。同时用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规则中的真实情境,并且提出了一些思考性问题,引导小学生热烈地讨论、体验、自由发言,进而培养他们勇于说真话、实话的习惯。这样小学生便能在交流过程中,灵活调整自己看待问题的态度、情感等,从而激发出内在的知识接纳能力,为真正接受并遵守这些新规则,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并且快速提升思想境界。
    2.案例震撼法
        在遵纪守法的自觉程度及积极性方面,不同的小学生往往大相径庭,就极易出现不平衡心态。所以,针对这些学生,就应遵循“讲事实、摆道理”的基本原则,先引导他们注意总结在遵守规则上的理想表现,及时找出自身的闪光点,并且增强成就感,然后引导他们就班上的不良现象,深入讨论分析(或组织活动课等)不良表现会带给班自己、集体或他人的负面影响。
        3.民主管理法
        在培养小学生好行为习惯时,还应注意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引导他们积极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在这一过程中,宜一周定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动员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大家有话都来说。主要步骤如下:
   (1)自查
    经由小学生自主选出值日班干部三位,又或自己查出上周个人或本班的学习纪律情况,及时表扬好现象, 提出不良现象,再讨论改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管好班集体”的责任感。
   (2)互评
        经由主管全班事务的干部,统一小结一周内的实际出勤、卫生值班、穿戴、早操、集体组织活动等的状况,进而启发学生就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展开互相评价活动,介及时找到他们身上值得全班同学学习的优点。这样,学生在思想上逐步消除只受老师和班干部管束的意识,认识到在班级上同学间除了要彼此制约、优秀促进、学习、帮助外,更要注意维持自我良好的形象、严格约束好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严格要求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目的。
   (3)小结
        分小组小结周记情况:自己总结自己在这一周,具体的表现方面,并且以周记的形式, 统一归纳、罗列出来自己觉得做得好或者不好的地方,然后在本小组里深入讨论,在彼此补充说明组内对方成员的优缺点,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及时商量得出今后具体的有效改正措施。这样经过一定的时间段后,同学们便都有增强自我约束力。
        4.心理测试法
        为了大力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学习好习惯,引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好品质, 教师就应立足学习中表现出的小行为,精心设置有助于学习好习惯形成的心理测试卷等。
        通过一定的心理测试,引导小学生形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并且自觉勇于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加强自主学习、有效激发学习能动性、真正愿意自觉学习。
        在测试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小学生表现出的学习习惯问题,并且引导他们学会反思,针对学习出现的不良习惯,及时制定出有效的纠正计划并在行动中加以践行。
        一位名人曾说过:“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如何对待他人”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我们唯有从小学生基本的发展身心的规律及内在心理需要出发,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融合自控能力的有效培养方法,方才可有效培养小学生自身的行为与学习好习惯,进而增强他们在自控上的能力。同时,通过优化管理班级,来形成一种好的学风班风,加快小学生的成长步伐。
 [参考资料]:
        1、卜小鹏,王桂红《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怎么办?》[J]安徽教育, 1999年10期;
        2、胡锦英,《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J]教学与管理, 2003年17期;
        3、董晓芬; 小学生自控能力的特点与发展简析 [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 2005年0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