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教差不多30年了,每次接手三四五六年级语文,都发现:学生学习语文最头疼的就是习作。面对作文题目,有的抓耳挠腮,无从入手;有的洋洋洒洒却言之无物;有的模仿教师的下水文或例文,故而千篇一律;还有稍好一些的却比较呆板,写作思路不明,缺乏真情实感……追究其缘由,就是缺乏生活体验,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然而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习作能力既是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关键词】阅读视野 语文活动 乐写善写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可就在这样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中小学生的习作却黯然无色、淡而无味,可随手拈来的、异彩纷呈的生活素材,学生却熟视无睹,高喊“无米之炊”。而教师在习作指导课中泛泛而谈,习作指导策略的匮乏,更是导致小学生习作出现选材过于单一、结构雷同及套作现象,甚至于言之无物。近几年,我以“扩大阅读量,落实语文实践活动,多形式诱导学生乐写善写”为突破口,致力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常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它更是学生们的老师。学生知识是否丰富取决于他们阅读量的多少,并能在阅读中增强自身的理解能力,甚至能促使自我人格的完美塑造。但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提供的阅读书籍量太少了,学生在课堂中能获取的知识,所积累的词汇、语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习作的需求,它仅仅是海洋中不经意所激起的一朵小浪花。所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适当的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写作素材就能油然而生,并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教会学生文章架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之余,要以教材内容为起点,有系统、有目的地向课外延伸,以“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方式不断拓展,从而扩充学生知识领域。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课文共4篇,分别是《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学了这些课文后,教师可以适当针对文本刻画的人物(诸葛亮、武松、孙悟空、贾宝玉),向学生推荐原著中描写这些人物的精彩片段或故事,使学生走出狭窄的课本,翱翔在书的海洋中,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加深印象,这样在习作时(本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开展语文活动,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出生活中地真情实感,可小学生受自身年龄、经历的限制,往往缺乏地就是这些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每天都一样,吃完了、玩完了、学完了就过去了,没啥好写的。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许多无主题、无灵魂、无章法的流水账式的习作,甚至许多孩子为了应付交作业而抄袭,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前,要根据习作内容开展与之相匹配的语文活动,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细心观察,寻找动情点,用心感受,使体验与感悟相结合,这样有了观察所得、思考所获、体验所感,再加上想象所创,那自然就水到渠成。
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习作要求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在习作指导课前,我先布置全班的学生在校内寻找身边美景,并带领学生开展“校内游”活动,然后分小组各自选择一处或一角,引导学生通过“看、听、摸、闻、尝”等方式去了解这一处的景物特点,接着组内交流讨论,最后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学校的景色,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又如: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课的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学生喜欢的食物有很多,说得出名字,但所需材料及具体的做法却较为模糊,于是在指导这个小练笔时,除了分析例子的结构、写作方法及表达方式外,我让学生回家先亲身体验,由准备、整理材料,到按部就班制作食物,然后品尝,最后带回班里进行解说评比,评出最佳作品。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文时就一气呵成了。
总而言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还有了真实的体验和切身的感受,那么写出来的习作往往会更加的生动感人,独具特色,这样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创设展示平台,激发兴趣,使之乐写善写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积累了大量语句及生活经历,要想学生乐于及善于写作,得要创设各种的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积极思维,主动写作。如:课前三分钟讲故事,要求故事是自创的;又或者课前一分钟演讲,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也可以让学生每天记日记,记录日常发生的小事情,一周或一个月评选优秀日记并展示;也可以在教材空白处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让学生多思多练,为学生提供想像的空间,触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特别是这个小练笔,它是围绕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和中心,设计小范围、短篇幅的写作训练。经过长时间的、有目的、有系统的、形式多样的训练,不限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写作方式,可以分解习作的难度,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又能不断地提取学生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词汇储备,真情表达,致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乐学善写。
如: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课《走月亮》中的小练笔: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以下情景:中秋节人们在月下的活动;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在小区或花园散步时的情景;外出游玩,在月色下沙滩上玩耍的情景……这些其实或多或少学生都会经历过,教师要紧扣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平台,有了这种写作的愿望,唤起了学生写作的冲动,激发写作的兴趣,那就成功了一半。
又如: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我按照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设置了两个习作微信群,分为A班和B班,分别为学生设置不用程度的写作主题,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由简单到详细,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写作文,并在群中诵读,然后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编辑成班级优秀作文集,还配上学生的学习、生活照片,精美的作品集,激发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欲望,更触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的习作能力更是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只有拓宽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并取之于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创设舞台,让学生主动的用习作记录生活,表达情感,才能促使学生真正乐写善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叶圣陶的(《论集》《〈文章例话〉序》)
[3]董瑞.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J] .赤子(上中旬),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