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劳动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陈伟 吴振琦 潘晶
[导读] 劳动教育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模范群体
        摘要:劳动教育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模范群体,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提高思想水平,强化综合素质。为此,应当不断探索大学生党员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劳动教育;途径;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劳动教育。如何通过它锻造优秀品质,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是需要深思的问题。所以,详细探索大学生党员劳动教育途径与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推动该项工作的实施。
        一、为什么要进行劳动教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高校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1、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劳动的实践,让大学生党员获得情感的体验,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人人劳动,劳动最光荣,这个社会才能和谐运转。“生活世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题,具有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世界。“劳动教育”是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方法,是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中进行的。两者相互契合,能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
        2、劳动内容蕴含教育性,通过与自然接触、与他人合作、与社会沟通,感染学生心灵,培育学生优秀品质,使学生党员逐步树立自我意识,学会自律,开展创造性劳动,培养他们在劳动中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知识、充实智慧、精炼才干,从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3、劳动教育是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通过各种劳动形式让学生党员体验生活的艰辛、培植责任心、集体主义精神和相互关心、合作、帮助的习惯。在未来的就业和创业中,打下不怕吃苦、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团结协作的基础。“劳动教育”的育人性、思想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也同时契合了高校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目标。
    二、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坚守课堂阵地,形成劳动课程体系
    1.1 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适用于高校本身富有专业特点的劳技课程。从目前来看,培养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基于此,为了培养更多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各大高校应设与专业特色紧密相关的大学劳动技能课程体系,并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专任教师应通过系统生动的讲述,帮助大学生强化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党员日后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1.2 专题讲座法
    专题讲座法适用于与个体生活相关的劳技课程。

由于课时受限,与个体生活相关的劳技课程并没有规划在原本的课程中,所以,高校可以为此编写专门的教材,并采用专题讲座法贯彻实施。高校应充分掌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写劳技教材,由专任教师进行相关的专题讲座,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
    1.3 主题团队训练法
    主题团队训练法是指通过学生主题班团会进行的劳动教育方法。专任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明确主题并开展相应的专题活动,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例如,开展以《与建设者对话》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可以强化党员的榜样意识;开展以《平语近人—用我们的劳动托起中国梦》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劳动意识。
    2. 依托实践活动,开拓教育载体
    2.1 志愿服务法
    志愿服务法是指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的劳动教育方法。基层党组织可以开展与大学生党员劳动教育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例如,开展与留守儿童“大手拉小手”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提倡勤工俭学,并鼓励大学生党员在此过程中学有所长,为他们日后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熏陶法
    熏陶法是指通过建设寝室健康向上的风气达到劳动育人的方法。与家庭风气一样,寝室风气也具有传承和带动影响的积极作用。所以,高校必须做好寝室风气的归纳整理宣传和推广传承,树立寝室风气的榜样,帮助大学生党员形成优良品质。
    2.3 活动法
    活动法是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闲暇生活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高校应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大学生党员利用闲暇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手工创作、大力提倡学生晨练与夜跑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强化他们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劳动教育”中彰显着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就是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富于创新的精神,就是讲求效率、追求完美的精神。正是坚持了这种劳动精神,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社会才有了今天这样巨大的发展进步。把劳动精神融入校园的文明建设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有能引导大学生党员自觉劳动、热爱劳动,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建设富有个性的校园精神文明氛围。
    总而言之,探索大学生党员劳动教育途径与方法是尤为重要的。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大学生党员能够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才能让他们在各自领域里承担更大的责任,真正成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陈剑雄;在素质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开展劳动教育的体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 广东卷 )[C]; 2010 年
[2] 田山俊;论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政治观与哲学观的角度 [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 (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 [C]; 2009 年
[3] 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 (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 [C]; 2009 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 年度专项课题:大学生劳动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GZE1317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