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体验式习作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尝试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 马杭燕
[导读] 统编教材创编习作单元,并在各单元安排句群和段落等练笔
        【摘要】统编教材创编习作单元,并在各单元安排句群和段落等练笔,着意于重视和提升习作的教学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探索着充分解读统编教材,紧密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沉浸式开展实践体验式习作教学活动,让学生“我手写我心”,“乐于”“易于”进行书面语言表达,努力让学生成为习作真正的主人,使学生真实表达生命语言,具有逻辑性、思辨性的思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 实践体验 书面表达
一、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可见,作为工具的语言和文字,是服务于学生当今和今后的学习与生活的。
        学生积累和构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并能将习得的语言能力和品质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和表现。比对人教版教材,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编排了要点层级递进的多个习作主题;在单元结构上,基本上是两篇课文、两篇习作例文和一个习作。这样的编排大大提升了习作的教学地位,有利于语文教学实践中突破重阅读轻习作的传统状态。同时,统编教材在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等板块,安排了句群和段落的练笔,加强了落实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的力度。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从编排上可见统编教材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学科特点的同时,更强调学生在书面表达训练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因此,如何充分解读统编教材中相关习作训练的内容,发挥其作用,紧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表达需求,在习作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表达中认知体验,在快乐体验中积累表达经验,并逐步内化为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在实施策略上做了一些探索实践。
三、探索和实践
1.基于深挖教材,关注表达要点
        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是让习作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统编教材教学单元的设计中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双线凸显又有效融合。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表达十分有诗意,在语言能力的表达上又极为精简,这些设计,书面表达能力承接于语言能力,双线融合。书面表达能力集中指向实践体验活动,层级承递,在回复训练中实现连续性螺旋上升。
        从统编版语文教材第十册中,我们简单列举一些佐证:

        习得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体验:把一件事物介绍清楚首先需要学生有实际的观察体验;结合具体事例需要学生有相对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思考能力,并积累一定的表达经验;提取主要信息,创编合理情节需要学生有基于实践体验,不悖于生活实际的创造能力。教学统编教材是一个不断夯实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2.根植实践体验,营造乐写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好玩的特性,将游戏活动、生活体验融入到习作课堂的教学中,让二者有效融合,学生被充满游戏乐趣的习作空间深深吸引,自然乐于自主沉浸于习作天地中。玩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习作的实践过程。
(1)有快乐游戏的温度
        根据这一身心特点,我们须积极创设有效的习作情境。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激发表达的欲望。书面表达本来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日常需求。充分肯定这种真实、淳朴的表达需求,无疑会让学生体验到情感表达的快乐、习作的快乐。
       
       
       
       
       
       
       
       
       

        学生在听到游戏规则时已兴奋起来。出示示范段落,有了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再加上具体事例,学生已经能猜出是身边的哪一个人了。这个导入中,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被激发,表达的欲望被激活了。习作化成游戏,变成了快乐的实践体验。
(2)有真实生活的质感
        基于对教材书面表达要点的挖掘,想让学生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生活之美、人性之美,从而积累个性化的作文素材。于是,学生就有了以下创作:
        花海
        湘湖的花海别提有多美了!一朵朵小花似美玉,精致极了。它们有的开得已经很高很茂盛了;有的却还含苞待放,就像一个个含羞的孩子。五彩缤纷的花儿里,我最喜欢橙色的雏菊,你别看它颜色普通,可近看又是另外一种美。它的姿态就像一名站在花丛中的舞者,而香味又是那么令人陶醉。
        ——俞杭挺
        板栗
        秋天可以收获很多果实,如果让我来推荐一种,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板栗。
        板栗多是青色的,外壳上长着青乎乎的刺,整个板栗就像一个小刺猬,拿到手里很扎手。如果把板栗那刺刺的外壳脱掉,那外壳就变成了毛毛的球儿,有些毛球拿到手上还有些痒呢。
        ——俞森浩
        划船记
        这一天阳光明媚,我和哥哥一起划船游湘湖。我俩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可船就像一只年迈的乌龟一样,慢吞吞,慢吞吞;又像一个没头苍蝇似的,东倒西歪,原地转圈圈。 最后我们只好放弃,就让它慢慢地漂着,漫无目的地漂着。“砰”,另一艘飞驰而来的小船一下就撞了上来。
        ——章舒阳
        结合时令节气,或者应和社会热点背景,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实践体验中,有丰富的实践体验做支持,才能让学生能“说真话”“有话说”这需要我们重视学生“做”的过程。学生有效地感触到“做”的过程,并由此获得习作生动的灵感和丰富的素材,剩下的就是把一个意思表达好,“把新奇有趣的或是影响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学习是一个“闻见知行”的过程,习作更是。
3.关注思维能力,生成个性高度
        思维个性化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发现“我心”,继而“我手写我心”。习作前,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叩问、去发现,多角度思考和感悟,唤起学生个性化的灵性。
        外号的故事
        起绰号对我们来说是一件不文明的事,可是咱们班的同学就喜欢起外号。
        因为皮肤黑,杭挺被叫成“黑炭”;因为名字谐音,碧哥被叫成“Pig”,因为脑袋大,金灿被叫成“大头”……这些绰号根本不是按照本人意愿取的外号,含有嘲讽之意,这种不就成了同学的烦恼了吗?这么说来,绰号可是一种“病毒”啊!它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被破坏,生出憎恶之情。         
                                                                                         ——楼英琦
        外号的故事
        因为我的身高,大家都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姚明的儿子。
        说到这个外号,还要从这件事儿说起:那时候姚明在电视上很火爆,体育迷如潮水般涌向电视机,打开体育频道
        ……
        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心里真是恨死这身高了。
        但是没过多久,这个烦恼就烟消云散了。我发现个儿高真好:别人够不到的东西,我能够到;跑步的时候,同样的距离,我还能少跑几步,轻松超跑……再听到别人叫我“姚明的儿子”时,我反而习以为常,坦然接受了。
        高度和外号一直伴着我,个儿高有优势也有烦恼,但我可以快乐做自己,外号何不开心接受呢?
        ——楼烨晨
        外号是每个学生生活中都有的体验,让学生回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的聚焦、深化和表达,让学生有思维的冲突。学生对具体的素材进行有效的自主的析辨,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清晰立意,能将自己的理性思维表达清楚,逐步达到创新、个性表达的高度。
四、思考和结语
        习作,是在实践中习得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系统的过程。不论学生写了几句话,都是孩子们内心的生命表达,都是他们的言语交际,我们首先要给予充分肯定,再在素材使用、表达技巧上加以帮助。实践体验式习作让学生的习作从丰富化的生活实践体验中收获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再带着习作实践中获得的方法、习惯和思维方式回到丰富到生活中去。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运用、思维能力的提升,因为这是形成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点。作为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助力者,我们仍须不断探索尝试促进习作能力有效提升的教学方法,以期将语文课程标准扎实落地,惠及每位学生。
参考文献:
1. 罗树庚《精准比对 有效衔接——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写话、习作版块比对衔接的思考》小学教学(郑州),2019.6上:4-7
2. 张化万《统编教材写话与习作设计的新亮点》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2:69-72
3.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
4.陈宁《畅写 乐写——创新习作教学尝试》小学教学研究2019.7: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