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李康
[导读]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其身心健康成长。传统教育工作方法和理念难以符合当前高校发展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改革与升级,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全新的育人模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实现资源高效化利用,提升教育工作水平。本文将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索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培养现代化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社会用人标准的不断提升,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成为潮流,有利于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增强教育合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优势更加鲜明,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坚定自身的信念与理想,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应该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特点,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对育人模式进行不断优化,以落实教育改革的要求与目标。
一、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始动力,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促进梦想的实现。在我国新时期发展当中,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劳动风气,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工作【1】。大学生作为祖国和社会的未来,其综合素养与能力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大学生在劳动当中创造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使其在今后工作中保持爱岗敬业的精神。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会由于劳动教育的融合而得到拓展,转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单一化弊端。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除了应该遵循办学理念与宗旨外,还应该与社会用人需求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完善当前课程体系,保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应该对当前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合理平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强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度【2】。对于课程体系架构应该实施动态化调整,明确社会岗位用人需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认识到劳动教育之于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因此,应该在当前课程体系中逐步纳入劳动教育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细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为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对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导向。全校师生都应该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及现实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教学与学习习惯。在对劳动课程大纲进行编制与细化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劳动讲座和专业劳动等,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3】。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除了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外,还要注重劳动技能与能力素养的培养。通过专业劳动技能知识和学术讲座等途径,逐步丰富教育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对公益劳动、讲座、专业劳动的学时进行合理划分,增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劳动学分的形式获得自我提高与成长,为其今后个人发展打下基础。
(二)创新教育内容
        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单一性和枯燥性的弊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限制了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下,应该对当前教育内容进行不断创新,保障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应该借助于劳动教育的优势,促进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变革,提升教育工作实效性。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到思政教育课堂当中,通过案例教学等途径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尤其是在新生入学阶段,更应该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其今后大学生活与学习奠定保障,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4】。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毕业阶段加强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三)丰富教育形式
    对于劳动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与丰富,是提升大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可以消除传统单一化教育模式引起的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为教育目标的达成奠定保障。通过公益劳动、劳动讲座和专业劳动等,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参与渠道,获得不同的劳动体验。尤其是在大学生劳动知识的获取当中,可以充分借助于劳动讲座,使其对自身知识体系加以不断完善,对参与公益劳动具有较大的帮助。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也应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使育人模式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立完善的网络平台,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消除其枯燥性与乏味性的弊端,增强劳动教育知识的可接受度【5】。同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调整当前育人模式,增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效果。同时,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课堂当中,还应该通过实践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的广泛参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基本情况,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人格。
(四)开展校企合作
    为了能够给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高校还应该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增强协同育人效果。加大对实践平台的投入力度,明确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方向,并对各阶段目标进行不断细化,实现对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效指导。对校内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通过引入先进设备与技术等,创造良好劳动环境。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可以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将现代化企业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和企业需求保持一致【6】。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结语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对理论与实践课程路径进行拓展,丰富教育工作内容。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其个人成长奠定基础。为此,应该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和开展校企合作等途径,逐步打造全新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体现教育工作的价值,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侯典芬.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6):63-64.
[2]蒋钱英.基于过程控制的高校思政教育考核体系建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6):135-137.
[3]刘媛.高职院校开展“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76-78.
[4]赵海琪.浅析高校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才智,2020(09):50.
[5]李刚,王旭,梁晓崴,郭琼.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3):9-10.
[6]胡佳佳,罗静,戴婧婧.高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7):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