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杨春
[导读]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为例,研究并阐述了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渗透生涯教育
        摘要:本文以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为例,研究并阐述了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渗透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职业,形成与生物科学相关的职业意识,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树立职业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行动。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教学  生涯教育  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采用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来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文件要求在高中阶段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面向未来职业的规划,同时,高考综合改革凸显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就目前我国生涯教育的现状而言,高中生最主要的经验仍然来自具体学科的学习,学科教学是生涯教育的主要阵地,开展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生物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与渗透,是指教师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围绕生物与专业、职业的关系,挖掘和开发生物教学及知识领域中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体验职业生活、感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兴趣的平台和机会,使学生能以“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视野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江子磐.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学科阵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3期]]生命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科学史为背景,再现科学成果取得的过程,是进行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物科学史是对生命不断进行探索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科学思想和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很高的生涯教育价值。(一)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能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与生物相关的职业。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适当对相关职业描述、主要任务、工作方式、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和职业价值等进行介绍,拓宽了学生生涯视野,能使学生认识到相关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实践价值,既有利于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充分调动学生对后续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二)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能塑造职业理想。在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可介绍相关的丰富科学技术资源和科学热点,能够使学生较全面的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科技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树立职业理想,更有效的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三)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能形成职业素养。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外,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科研工作者是怎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教育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科学史的形式介绍相关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这种呈现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素养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去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策略

(一)在生物科学史教学设计时,拓展教学目标

        生物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持肯定态度,但是多数教师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引入科学史材料[[[] 张仁玉.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2-45.]]。新课标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清晰,能够评价和检测。在生物科学史教学目标设定时,目标定位不仅仅是停留在落实知识上,还应该是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真正深入到科学史探索中,获得方法和情感的体验,还拓展到扩大职业视野,增强职业素养等。例如:在《细胞的癌变》这一节中,教学目标拓展到“了解与癌症检测和治疗相关的职业,为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准备。”《生长素的发现》,可把教学目标拓展到:“培养学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和通过实验现象的解释分析,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史教学目标拓展到“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

”《DNA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史教学目标拓展到“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能力和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是正确的职业观。”《生物育种》的教学目标拓展到“感悟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了解育种工作者、生物技术研发、医药研发等不同的职业,为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准备。”
(二)生命科学史教学时,介绍相关职业
        生命科学史是科研工作者工作的成就汇编的历史,老师开展教学时,可以借助科学家的工作内容、性质等来介绍相关的职业。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的教学中,我对细胞凋亡科学史的介绍时,引出施一公的介绍,向学生播放关于施一公的视频资料,然后介绍与生物相关的职业——结构生物学家,给学生时间,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了解结构生物学家的工作内容,职业乐趣等,组织学生探讨职业价值和职业素养。又如《第3章 基因的本质》,本章节的核心问题是:从分析水平上回答“基因是什么?”,教学时以科学探究史贯穿始终,来探索解答此问题。老师不仅让学生了解书本呈现的发现基因的本质整个科学探索历程,我罗列了世界一流的遗传学研究所,引导学生课后深入去了解遗传学研究员的从业要求和职业素养,了解这个职业的价值和工作内容,职业前景等,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再如《细胞癌变》教学中,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癌症确诊和治疗等相关资料,组建科学史,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并得出癌症并不是不治之症。我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致癌因子的来源,学生跟全班同学分享查阅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癌症可以通过病例切片的显微观察、核磁共振、CT、和癌基因检测等手段来诊断,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手段是患者加以治疗,老师有很自然地引出“肿瘤医生”和“医院检验师”两个职业,并进一步拓展与职业相关的信息,激发学生对相关职业的憧憬,为学生提供职业价值、素质要求、学历要求、就业单位等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综合以上教学案例,发现在探索生物科学史过程中,进行相关职业拓展介绍,能使得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与将来的职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为学生打开职业天地的一扇窗,使学生获得更多与生物相关职业信息,从而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逐步形成职业愿望,发掘将来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活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相对稳定的品质。许多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生可以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培养这些职业素养,所以,在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中,我没有将科学家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按照“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等科学方法带领学生重温萨顿和摩尔根的探索历程,通过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发现问题、思考并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帮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例如:在《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中,我以19世纪,酿出的葡萄酒经常莫名其妙变酸为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向学生讲述巴斯德和李比希对糖类怎么变成酒精的争辩以及毕希纳设计巧妙的实验证明糖发酵为酒精是酿酶存在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在科学事实面前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盲目相信权威的科学精神。随后,我介绍萨姆纳身残志坚,花了八年的时间分离出脲酶的结晶,使学生明白了科学研究要有坚持不懈、敢于平淡寂寞的精神。例如:在《DNA的结构》教学中,我讲述沃森和克里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两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同时共同享受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体验到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不是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而是需要团队合作,需要不同知识背景的各方面人才通力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老师以科学史的形式介绍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这种渗透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在个人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去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
        总之,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通过各种教学策略,老师应引导学生体验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尊重科学、敢于挑战和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了解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素养。
(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运用‘学研训一体化’模式培养高中生涯教育师资的实践与研究(XJK19BJC037”)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