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学习对象时,不能单纯依靠低层次的记忆、理解能力,需要拥有一定的“高阶思维能力”。群文阅读教学课堂具有多文本、多视角、重探究、重统整的特点,其统整、结构化的理解方式,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对本校教师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成果进行简单梳理和呈现。
关键词:小学 高阶思维发展 群文阅读教学 实践浅探
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思维学习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了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则指向后面三个层次,是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诸如批判性的评价信息、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众所周知,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学习对象时,单纯依靠低层次的记忆、理解能力往往会透支其精力与体力。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能拥有一定的“高阶思维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应对越发复杂的学习对象。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实现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和方式。其课堂具有多文本、多视角、重探究、重统整的特点,其精髓在于整合,形成结构化理解,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此,我校语文教师在群文阅读课题引领下,进行了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有了初步的效果。
一、以议论性和开放性的议题引领学生阅读思考
议题是一组文本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的关键,是这组文本能够成为群文的DNA,是学生阅读时进行深入探讨的线索或讨论的话题。应该具有可议论性和开放性。可议论性就是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深入探讨,形成不同见解。开放性是指议题具有多元理解的可能性,为学习者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或者回答议题的可能性,打破“唯一理解”的霸权,实现阅读从有思想封闭到思想解放的转变,能够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心智模式产生突破。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严监生》一课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吝啬行为和感受吝啬鬼形象,文秋蕊老师就确定了“鲜活的吝啬鬼形象”这样一个议题,这个议题具有开放度,吝啬行为不仅仅只是像课文中严监生那样,还有许多行为也是吝啬的表现,便于根据议题组文,同时,也具有可议论性,“鲜活”二字,就为学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紧接着她又以“严监生的形象”为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这个议题就具有开放性,学生围绕议题阅读文本、讨论交流,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就逐渐丰满起来了,学生们发现,原来严监生也有令人敬佩的地方,吝啬不过是严监生多面人生的一面而已。经过这一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对吝啬鬼、严监生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也充分习得了感知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同时还从中领悟了应该多角度看待问题的道理。
当然,作为一组选文的组织线索的议题,贯穿选文始终,应该是一组选文中每篇选文的关键之处,是每篇选文的重要内容。对于无现成选文的议题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比如教完教材之后,觉得还需要拓展,就依据教材生发出一个议题,或者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借此生发出议题,再依据议题寻找群文文本。或者阅读了一篇文本,觉得其内容或形式很有意思,而且依稀记得读过类似的文本,则可以依据文本生发一个议题。
例如:在教《长征 七律》一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诗句,我选择了《智取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等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根据“寻找中心句”能很好地概括文意这一重要方法,让“奇妙的中心句”这一议题成为课堂的领衔,用一堂课集中学习,达成了让学生掌握寻找中心句概括文意这一能力。
又如:谢小荟老师在二年级下期,教学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后,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养羊人不听邻居的劝告才会多丢一次羊;养羊人知错能改,为时不晚;我们一定要听取别人的劝告……孩子们似乎都意犹未尽。于是她趁热打铁,确定了“寓言中的劝告”的议题,并围绕议题选文,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
对于有现成选文的议题设计,则需要教师细读文本,重视议题对于阅读教学和思维训练的价值。如:学校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展评活动,采取同课异构方式,给定了相关的群文文本,教师则要先读懂文本,深入分析、比较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差异,确定有价值的议题。
譬如:向帆老师针对《墨渍》《小象的鼻子》《掉进枯井的驴子》《卖草帽和卖雨伞》一组群文,则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展开阅读,让学生感悟到换个角度看问题带来的神奇效果:影响我们心情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小主人,天天拥有好心情。
二、以群文阅读与文本规律精选阅读材料指向学生思维训练
群文指的是一组文本的整体,而非几篇文章的叠加,所选择的一组文本一定要围绕议题且有着内在的关联,如果没有内在关联,就难以称得上群,其意义仅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对于学生统整等高阶思维形成作用不大。正如余党绪老师说的“思考才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因素。”指向学生思维训练的群文选择必须遵循文本的规律,充分考虑阅读教学和思维训练价值。于泽元教授指出:“文本的规律本质上是思维的规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群文阅读对于学习文本规律很有价值,反之,学习文本规律对群文阅读也有很大价值。”没有规律,则文本价值不突出。怎样找到规律?他指出:有规律的文本,是组合群文阅读的最佳材料。规律包括结构、形式、内容上的规律,把握好,就能组合好。要选择有长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本。
群文阅读选文应本着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的阅读素养需求,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详细研读年段目标,充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精神来进行素材开发,以“一”带“多”,丰富教材内容,把课外阅读材料巧妙植入课内。
同主题选文是群文阅读经常采用的选文策略。以课文为依托,巧妙设置链接点,根据同一主题,以“一”带“多”,拓展延伸开去,实现课内外衔接。
例如:文秋蕊老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严监生》一课的学习后,围绕“鲜活的吝啬鬼形象”这一议题,选取了《吝啬村庄》《吝啬鬼的遗嘱》《死魂灵》节选这一组群文,让学生感受众多活灵活现的吝啬鬼形象。如果以“严监生的形象”为议题进行组文,则可以选取《儒林外史》中“自掏腰包为哥了断官司”“对妻子十分钟情”“病后求老舅照顾儿子”等片段组文,让学生懂得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
内容结构相似选文也是一种群文组文策略。有些文本,虽然内容不同,但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可以作为组建群文的好材料。如一些寓言故事的组文。
如:谢小荟老师教学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后,以“寓言中的劝告”为题进行组文,选择了《南辕北辙》《蒲公英》《鸡妈妈的新房子》三篇寓言故事,让孩子们懂得听取别人劝告的重要性。
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则可以采取“同书”选文,选择一本书中能够关联起来的片段作为选文。如书中写同一人物的、不同人物的、同一景物的等,不仅可以做好群文,也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三、以多文本的“比、对、读、议”教学行为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
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分享,学习掌握更多的实用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习得更多的思维方式,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提升思维品质,加强智慧碰撞,实现集体建构。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地保障学生自读自悟、质疑探究、讨论分享的时间。交给阅读方法,在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探索欲望后,适时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 “聊书”,运用整合、比较、甄别、筛选、判断、评价等一系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比较力、判断力。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分享——建构意义——习得方法——自我检测”,但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群文材料做适度调整。
如文秋蕊在《故事中的小英雄》群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图片导入,引出议题——引出故事,自读感受,初识小英雄(1.提示读法,自由感受;2.集体交流,丰富感受;3.教师小结,升华感受)——回顾方法,引导迁移——合作阅读,集体建构,感悟小英雄形象(1.提示学法,自读感知;2.小组合作,共议梳理,建构认知;3.全班分享,集体建构,提炼共识;4.教师小结,提炼主题)——统整对比,升华小英雄的形象(四个故事的异同)——教师总结,梳理所学——书籍推荐,课外延伸。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讨论、集体建构的过程,不断习得自主阅读的方法和能力。
“比”就是比较,即在多文本之间进行求同比异;“对”是将议题带来的笼统而朦胧的认识与多文本中相对应的语言文字材料相照应,使学生获得由理性到感性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读”就是阅读,包括默读、浏览、朗读等行为,学生经由“读”而非教师的“讲”进入文本;“议”即是议论,这是群文阅读教学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围绕着议题,以多个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展开广泛的议论。
刘永菊执教的三年级《机器世界的利与弊》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神奇的机器人》、《机器人心里的蓝鸟》、《孩子最好的朋友》、《吃鼠机器人闪闪》这组群文,学习对比阅读的方法,在比较、联系中学会辨析,感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机器世界的利与弊。她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神奇的机器人》,习得阅读策略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群文对比,在比较联系中学会辨析
通过对比开展辩论会:机器人会代替人类吗?以正反两方的不同观点加深学生对机器人利弊的认识,辩证地看待科技是把双刃剑的问题。
阅读因群文而丰富,课堂因群文而精彩。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更应当让学生回归阅读的本真:让学生广泛阅读、交流,通过“比、对、读、议”等方式,在阅读中提高阅读素养,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书号:ISBN978-5621-9281-7
[2]徐闻翊,《小学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苏教版为例,中国知网,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