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新时代下提出的“让学引思”理念的内涵与实质,把握其要领的同时,农村学校的一些积极整改以及对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心态和行动等诸多方面提出一些要求,从多方并举的实践中,看到其带来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让学 引思 农村学校 教师 学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教学理念,打破了陈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双眼的聚焦点转移在学生身上。而“引思”目的是“引学”,体现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那么,我市推行的“让学引思”对这一改革理念,对农村小学到底有多大影响呢?本文结合我校几年的教学实践探讨 “让学引思”教学理念对农村学校的积极效应。
一、理解“让学引思”,从精神层面把握其内核
“让学引思”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引学”的作用。
何为“让”?就是改变原有的强制、逼使方式,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那对于学生来讲,好处就是改变他们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取而代之的是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论语》中有一句,如是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我们这里的“让”,就是希望学生“愤悱”。“让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热爱”和“让学生实践”和谐互动的过程。
何为“引”?顾名思义,“引”:一是引导,这一点不同于之前的教师对课堂的全盘占有,自我确定课程结构,没有学生的活动参与;二是点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进行适时帮助;三是启发,当实验进行到高潮部分,教师抛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四是唤醒,企望通过教师的引领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要我学”转变为“我想学”、“我急于学”、“我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感”。
“让”与“引”是辩证统一的,互相补充,互相作用,合二为一。“学”与“思”也是互为转化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齐头并进,建构自我认知。
究其内核,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我们总是在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那么对学生的定位落脚点依旧是人,尊重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所带来的特殊性,尊重小学生的方式不是强行灌输,而是激发兴趣,基于儿童本身特征,回归儿童特性,放飞儿童天性的同时,把课堂给孩子,把学习给孩子,把成功的喜悦给孩子。
二、实践“让学引思”,从行动方面体现其意义
全市实施“让学引思”教学方式后,我校基于对理论的深入了解,农村学校及时做出了整改:譬如农村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农村校园环境的布置、农村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农村学生之间的互助小组的成立……诸多行动,都在通过实践出真知,让这一理念的魅力尽情展露。
(一)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
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师长”身份,更是要理解教师的本职工作为“教学”,怎样就是做到教学?即不仅仅传授新知,更是在新知与旧知两大块的讲解与生成中,自愿放手,心甘情愿地“让学”,让学生学会学。“让学引思”就突出了教学的真实内涵。
“让学引思”主题研究中,教师“不变”的是: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以身作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让学生爱阅读,教师本身就得与书为友;让学生爱提问题,首先自己本身就得保持对生活的质疑态度。学生“学”,教师依旧需要勤学。授课前,教师依旧需要认真备课,做好课堂多种可能预设。
做好本职工作,那么怎样在自己的课堂做到“让学引思”?这里要说到几个“变”:一、农村教师“变”的是心态:1.课堂不再是你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把“舞台 ”还给学生;2.《学记》中有句话说:“教学相长”。教师不再是自我尊崇,闭门造车的“士大夫”。教师之间也需要学。从同轨教师、同学科教师、异学科教师的课堂上去学,学他人卓有成效的、不同的方式去“引思”、“引学”。青蓝结对工程在农村学校有效执行,这是经验教师带领新入行教师进步的有效手段。组内公开示范课、汇报课的开设也是“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的产物。农村教师积极参加市、区里举行的“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优质课大赛等各项活动,让教师的“学”落在实处,让教师的自我提升显而易见。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理念更新、成果分享,让农村学校教师参加这些活动后大有所益。二、农村教师“变”的是思想:“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时代已然过去。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之教”是我们的目的。“教学相长”的实质是:教就是学。在课堂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个问题或许会改变你课堂的前期整个预设,但是却对课堂目标的达成有促进作用。
那么不妨就顺水推舟,让课堂的疑问带领我们走向新知的生成。三、农村教师“变”的是做法:作业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与否、认真度的唯一衡量工具,我们在教学的整个环节都需要通过对话交流引领学生思考,让他们可以继续深入地学习下去。比如阅读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我们不再是逼迫学生必须何时何地读什么,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们。我校的低段学生阅读,我们便设立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会听、会猜、会讲、会想。看封面猜内容、看目录猜情节、听开头猜后续发展,这些种种的方式都是在“让”学生学,“让”学生问,“让”学生演,“引”学生想,“引”学生思,“引”学生写。
只有真正做好教师自身的心态、思想、做法的改变,“让学引思”的成功才会成为“可能”,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二)农村学生身份的“变”与“不变”
学生在新时代下成长,更需要接受新时代的洗礼。“让学引思”思潮下的农村孩童必须明确不管时代如何更替,学生的“学”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家长自古以来最爱说的“听老师话”,现今依旧需“听”。听老师是如何引导你走进课堂,走进一本新书,走进一个新的概念,听老师如何评价你的问题,听老师如何为你拨乱反正,引导你继续深入思考,听出老师如何解剖你的“潜意识”中的思路,看如何能够更好地学习。“回家认真完成作业”,这是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学生不变的是依旧需要作业来巩固所学,依旧需要自我检验,自我反思。
那么“变”的是什么?农村学生要明白:学会“听老师讲”的同时,“听同学讲”、“听多媒体讲”……只有善于利用好自己的小耳朵,学习才会高效。《学记》中有句话已经早已对这一点进行了阐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学生不仅仅是向自己的老师学习,也要向自己的同学学习。”“让学引思”活动开展后,学生要转变自己被动一昧地听课状态,要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活动过程中与之后的反思。这就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眼前的知识点,要有问题,大胆提出,让老师“引领”解决,让同学们一起合作互助解决。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参与活动、自己寻找规律、自己讲出收获。
农村学生明白自己身份的“变”与“不变”,才能知晓课堂是其探究发现之旅,他们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每个人都能“垫垫脚尖”、“蹦一蹦”摘到自己的成功果实。
(三)农村校园环境“美”的再定义
校园不再是以宽敞为豪,“让学引思”主题下的农村校园对“美”有了新的解读:何为美?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这为美;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越发有成就感、有感悟,这为美;校园里的设备不再多,而在于可以催发学生学习这就是美。
如今,学校在走廊置办的电子多媒体设备,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饭后消食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听读一些合适文本,在走廊周边,会设立阶梯式的读书一角,每次留心观察都会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捧着一本书阅读。积极举办诗歌诵读会,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书的美好;校园的花园里、走道边、横梁处,诗歌、名言,随处可见,学生会在不经意间学会这几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并在日后学习的过程中,与之再次结识,思想上对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班级门口墙上,会粘贴一些班级学生写的好的书法纸,也会对应节日,贴上学生精彩的画作。让学习的愉悦与收获随处可见、可得……
这些都是农村学校认为“美”的内容,“美”的二次定义让农村学校有了自信,让农村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
三、鼓励“让学引思”,从积极效应显示其价值
我校领导们大力推进 “让学引思”课堂改革的进程,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并监督其活动的实效性,争取每个老师都从活动中受益,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新时代学生应有的转变。学习的热情,在农村学校里只增不减。
“让学引思”就像一场酝酿已久的“变法”运动,从旧有的、导致教育止步不前的模式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实践以来,已初见成效。而学生的学习却并非一年半载之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让学引思”理念,让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最大化,造福所有学生的同时,也为农村学校和师生点亮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2007(12).
[3]汪潮.论“让学观”[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5).
[4]张华.论教学改革的方向[J].江苏教育,2015(8).
[5]王尚文.说“让学”[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5).
[6]何伟俊.“好老师”孔子的学习哲学[J].人民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