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体育教学潜能,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以 30 米直线跑为例谈 小学体能训练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向焕坚
[导读] 体育教育向来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关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
        摘要:体育教育向来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关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一直以来获得了中国体育教师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然而,在近些年,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由于教师在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的背景下,无法得到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同时,让众多的学生产生了失去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兴趣。面对这一问题,新课程教学理念给予了众多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改的灵感,本文以小学体育课30米直线跑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和探讨,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涉及到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思路的改进,从而结合相关体育教学活动的时间进行总结,就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来解决当下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方式枯燥和单一的问题,从而起到为进一步进行小学生体能教育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
         关键词:小学;体育;30米直线跑;体能
       
一、镜头回放

二、课堂思路与效果剖析
(一)第一次教学思路
  本着能够锻炼小学生耐力,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进行谈话引入的方式,让学生知晓这次课堂的训练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最后在课堂的主体环节,让学生轮流进行30米直线跑。
(二)第一次教学问题分析
        按照惯例的第一次的30米直线跑的过程,学生并没有获得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首先是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仅仅是采取了谈话引入的方式,很难在很大程度上构建较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兴趣难以被激发出来,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热身积极性和课堂主体环节的积极性也会被大大降低。在课堂主体环节,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进行轮流30米的直线跑,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学生没有兴趣,于是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不到体现。
(三)第二次镜头呈现中教改操作和效果
        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沿用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情境教学的方法,采取跳绳这一实物来构建实物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热身的积极性,果不其然,在情境构建的氛围下,学生的热身氛围被大大提升。其次是,在30米直线跑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改变了原本枯燥无味的满堂灌的组织思路,放权于学生,让学生进行竞赛游戏,并且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行规则的制定,并以民主的方式推选出队长,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竞赛环节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大大激发出来。
三、课堂收获与教师成长收获
(一)不做“无米之炊”——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布内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学生关于学习材料所具备的的兴趣,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筹码。”该观点在当下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层面具备着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材料为切入点,来刺激学生在相关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助力。因此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层面,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教授流程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对体育教材相关内容充分掌握,并让课程能够具备科学性及其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开展的欲望,从而能够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成主动的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力。例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沿用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的办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特长,进行学习难点的攻坚,关于教学大纲的内容中,学生通常对30米直线跑这样的耐力跑步的教材范畴“不感冒”,其通常一直以来是众多体育教师头疼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只要知道上课的内容是围着操场跑圈就会出现紧张和不耐烦的心里。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尝试挖掘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采取类似于跳绳这样的道具,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并将其与耐力跑进行结合,从而能够在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课堂实践进行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掌握了一定的中长跑的能力,也能够更好的克服对耐力跑不耐烦的心里。从而更大的促进学生奔跑的兴趣。
(二)不要“揠苗助长”——注意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体能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容易到简单,由简单到复杂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育美德的知识和技能,即便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内容,但通常情况下,缺乏老师的科学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技术。因此,在进行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致力于对学生体育基础内容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而起,也需要很好的地基。小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掌握好了良好的体育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更难的体育技能,当对小学生体育基础内容不断夯实的同时,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深入接下来那些较高难度的体育技术的教育层面,也会增加更多的筹码。比如在某一堂课中,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做前滚翻,才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好的传授学生连续前滚翻的本领,因为循序渐进,学生的会在不断的进步中获得信心、积累兴趣。
(三)不可“枯燥乏味”——采取探究教学,不断增加学生兴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明确提及,应当让小学体育教学充满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让学生如何才能够获得积极性,其最好的方式无疑是通过引入探究式教学的理念,通过放权于学生的方式,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例如在30米直线跑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直接组织轮流跑步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很难被调动起来,但在探究式教学的教改后,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被大大加强了。
四、总结
        新课程教学的理念背景,为新时代的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了新的诠释:那就是依托于科学的教材沿用思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采取尊重学生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成长、分享体育教和学的快乐。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过程,更是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结合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和调整教学思路,从而让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获得兴趣的提升和体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魏小龙.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措施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12+24.
[2]钟凤娟.拓展活动  拓展体质——拓展活动在小学体能训练中的应用[J].田径,2019(08):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