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是班级学生的指引者,同时也是班级的组织者。小学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不仅对班级,而且对学生以及他们的未来都会有很深远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管理 策略
班级是学生们的另外一个家,这个家不仅有学生,也有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班级是集体也是特别的家,他们所有的班级荣誉感都离不开班级的力量,所以班级的凝聚力很重要。那么对于学生来说,管理这个班级的直接责任人就是班主任,那么班主任的身上就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因为班主任管理的不仅仅是几十名学生,而是几十个家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这对于班主任来说,管理是具有挑战性的,班主任必须合理正确地运用策略来对班级进行管理。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生方面:
学生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面对班主任的管理,学生可能会不配合。比如管理课堂秩序时,低年级的学生只能保持短时间的安静,虽然老师会在教学时管理秩序,但是学生并不十分配合,而且年龄和天性也说明了他们正处于这阶段的活泼好动 所以学生的因素也会影响班级管理。
教师方面:
教师管理的方式非常单一化,并且管理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比如许多小学老师习惯性地将班级的许多事情和任务揽在自己身上。每天监督学生们看书背书、黑板报设计和绘画也是自己操办、举办主题班会时班主任也会自己一人将所有项目都设计好等等,班主任任务繁重,工作量很大,造成自己疲惫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各项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这种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又或许是班主任管理经验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班级管理。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有效对策
1.仁爱与严厉并存,制定好班规。
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关爱学生,要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用爱心与关心去对待他们,把“关爱”渗透进自己的骨血里,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要求。当然,光有爱是不行的,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还是必须将仁爱与严厉结合,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课业上、班级管理和班级事务中严格要求,促进班级正常运行。这样,让学生们在生活上得到帮助,在课业上更加进步。当然,班级里也应该制定好班规,制定班规也不是班主任一个人制定,学生们也可以参与这个过程,以更加民主的方式来做好这个决定,这样的话,班级管理也就更加容易。
2.加强师生间交流,促进构建和谐关系。
班主任与学生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们都是班级里的一份子。要想管理好班级,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经过沟通交流,你才会深入学生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建立起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班主任要具有亲和力,也要注意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这样更能让班主任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一旦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学生们都会遵守班级规定,有利于班级管理。
3.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一名学生都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的,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样的优秀,但是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地去对待每一名学生,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在任何事情上都谨记平等对待,班主任更不能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差别对待,甚至歧视,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班级管理也就出现了问题。每个孩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班级里的学生良莠不齐,也许在成绩上会有所差异,在身体上有所差异,班级里也可能会存在特殊学生,但是不管是哪一类,班主任都应该平等地去对待他们,这样的态度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并且班主任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4.鼓励教学,关注学生,促进共同发展。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了解好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采用鼓励教学,这个年龄的学生希望被别人认可,如果给予他们鼓励,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学习也会认真,有利于他们的发展。班主任除了在知识上要传授教导学生,也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注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班级里也会出现各类学生,班主任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及时给他们帮助,让他们找到自己擅长之处,班级里气氛和谐,管理也会更加轻松。
三、结语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繁冗复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并不是那么容易,班主任想要班级凝聚力增强,那么就要采取合适的策略,这样才能管理好班级。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班主任都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关爱学生,班主任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因为他们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职责,还有关心学生生活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姚益芬.有时孩子的世界也不简单:小学班主任日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
[2]李镇西.我这样做班主任:李镇西30年班级管理精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
[3]陈海滨,徐丽华.优秀班主任60个管理创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4]徐延庆.班级制、班主任制的演进及班主任学的产生[J].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0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