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庄石带
[导读] 近年来,我国为加强对学生高文化水平、高道德品质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我国为加强对学生高文化水平、高道德品质的培养,对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单纯的课堂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教育要求,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型人才,加强德育教育成了当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感恩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是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基本道德修养,感恩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体现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等思想,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德育教育中所期望的精神层面的升华。将感恩教育实施于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够让小学生从小就懂得感恩,增强责任感,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社会好公民打下基础。本文将结合我校感恩教育实施的过程,简要阐述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与实施。
        关键字:感恩教育 德育教育 价值实施
        引言:小学是学生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仅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们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思想启蒙阶段有着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成人,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感恩对于小学生来说指对于获得的帮助与关爱要有所感激与回馈,让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深深感受到这一点,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和正确的思想理念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说是在源头上有助于社会更和谐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都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思考与转变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理解感恩,学会感恩。
        一、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
        感恩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学会感恩为目的出发,运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耐心地引导学生拥有感恩意识的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人文教育。
        1.感恩教育和责任感培养
        感恩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责任,拥有感恩之心是日后做出回报的前提,只有这样,才会有意识自己是有责任去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更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任。从这个角度出发,感恩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不二途径。在德育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与老师的辛苦,以及长辈们对他们给予厚望,从而让学生有更加强烈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感。总之,在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小学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与责任感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感恩教育与人格塑造
        拥有感恩之心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如今,许多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由于家长的过分呵护与关爱,导致他们在一遇到一些小的困难与挫折时,就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使得学生丧失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对于一些负面信息不能做到正确的看待与消化,从而导致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缺乏一定的能力,面对这种现状,感恩教育在培养途径的一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懂得珍惜眼前一切来之不易,并对在困难时给予他帮助的人心存感激之情,由此一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人格将与感恩息息相关,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和所作所为都有极大的积极影响。
        3.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
        纵观长期以来的教育,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很少,导致了学生对于生命缺少最基础的认知和思考,但是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东西,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自己的人生。结合感恩教育,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父母给予他们的生命之恩,要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会与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体和谐共处,但这部分生命被任意糟践,如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就是人类不珍惜生命,滥杀野生动物,食用野生动物,侵蚀野生动物栖息地,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而造成的一场大灾难,危及公共卫生安全。这些教训警醒着学校生命教育是何等重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因此,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必要前提,而教师对生命的教育最终也会转化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恩,深化了两者的教育理念。
        二、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施
        1.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让学生有感恩的意识
        现如今,感恩教育的情况还处于实施阶段,大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还不是很强烈,这样情况的形成,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营造一个浓厚的感恩氛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得学生形成一个主动吸收感恩教育的状态,达到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例如:在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孔融让梨”的视频,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观看结束后,要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因此可以展开一场辩论会,双方持不同的观点,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下,班主任可以展示一些更多的有关感恩的故事,并鼓励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真人真事,通过这种课堂形式,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感恩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2.布置感恩教学任务,开展感恩活动
        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应该渗透进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将感恩理念融入部分教材,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感恩的意识;利用黑板报让学生亲自绘制与书写有关感恩的内容;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感恩故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在引导中,帮助学生了解与学会感恩。除次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感恩任务,例如:回家帮爸爸洗一次脚,帮妈妈做做家务,给老师送一杯水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能够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感恩意识。
        3.学校发挥积极作用
        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外,学校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敬老院帮助老人,去烈士林园感恩他们为我们祖国繁荣昌盛所作出的贡献等等;除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内一些大型设施,例如:利用礼堂开展有关感恩的演讲大会,请一些在德育教育中的专家,加强学生们的精神塑造;利用学校的广播,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关感恩的小故事进行播放,教育学生们感恩要从身边做起;学校举办有关感恩的演讲比赛等等,分年级进行比赛,每个班的同学们在收集素材,共同准备的时间里,不仅仅能够对所演讲的内容有所感悟,对于同伴之间也会充满感激。总之,学校可利用资源很多,学生们在这样感恩的大环境下学习、生活,能够对感恩的领悟更加深刻。
        结束语:总之,广大人民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其次才是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当中,结合教材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榜样,引导学生理解感恩的深刻含义,并懂得表达感恩,这样一来,能够让小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想让这项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需要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配合,家长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要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社会要起到推动作用,只有这样,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在感恩教育的沐浴下,才能够茁长地成长,最终成为一个被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周春.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运用策略[J].教书育人,2019(25):11.
        [2]李群.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65-66.
        [3]林沛霞.论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86.
        [4]吴楠.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8):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