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重在思想教育,其中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的培养等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多向学生灌输正能量思想,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新时代将德育工作摆在小学教育首位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教学;德育教育;重要性
引言
当前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人才的方面的竞争。所以,教育部门应当中小学开始抓起,全面地提升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小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祖国的花朵,对于他们的素质教育更要重视。在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各项素质当中,他们的德育教育素质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有利于学校塑造一批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更有利于为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开展小学德育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要求,也是现如今小学教学的发展趋势,育人先育德,在引导小学生学习德育内容之前,教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上率下”,为学生的道德培养树立良好榜样。净化小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认识到思想品质提升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工作看似简单,但是真正的执行起来确有一定难度,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单纯的依靠上一些《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各科教师共同配合,教师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将德育工作逐渐的深入到学科当中,这样能够培养出更多思想观正、价值观明确的学生,也是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夯实基础。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还有很多老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让小学生对一些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背诵,大大增加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极大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创新性,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参与兴趣,也使得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变的形式化,难以真正发挥德育教育活动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正确观念的培养作用。
(二)德育教育的目标脱离实际
德育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向上的身心健康的人。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有些小学教师的教育目标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陈旧和单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引用的案例,往往是一些以前屡屡用过的十分老套的例子,对于具有新闻性和生活的真实案例却很少。这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显现出那些教师的德育教育目标不符合实际生活
(三)小学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而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指点和引导。但是,目前很多小学都存在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部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管,并没有派遣专业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从而对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一)组织好校园教育主阵地
要想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好基础的理论教育,还应当组织好校园教育主阵地的教育活动。
学校应当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情境教学来完善现有德育教育工作。小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多,教师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一定要向其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所以积极组织校园教育主阵地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诸如“谁的桌子最干净”、“垃圾分类我能行”等活动,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榜样教学,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思想道德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表现好、责任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得到教师的褒奖,久而久之,必定会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营造家校互补的教育模式
小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一般是6个小时左右,再出去周末以及法定节假日,他们的在校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待在一起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应形成互补。家庭成员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家校之间勤于沟通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良好途径。这样,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教育方法,便于方法的改进,有利于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打下基础。
(三)构建新型德育管理方式
小学教育阶段加强德育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新时期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应当改变以往的德育管理模式,应采用新型德育管理方式进行教学,进而规范德育管理在教学上的应用。在这个改变过程中,首先,学校应当建立与其教学相匹配的德育档案,并对这些档案资料进行系统化的保管与分类,其目的是为了方便日后查阅做准备。其次,这些德育档案应当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如可以利用电子档案参照德育管理工作相对应的内容,同时可以将该资料进行种类划分,将同类和不同类的资料进行归档保存。教师通过改变德育管理方式,将德育档案进行归档划分,不仅使资料看起来比较清晰,方便自身随时查阅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内容是比较枯燥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说教式模式来开展教学,这样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而通过实践教学,则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德育知识进行深刻感悟,从而更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互帮互助的道理,然后组织学生到课外进行跑步比赛,在跑步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感到累,或者会摔倒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学生进行帮助,搀扶摔倒的学生,为累的学生捶背等,大家相互帮助与鼓励。通过这个活动,被帮助的学生能够感到其他学生的热情,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而帮助他人的学生则会收获到快乐,从而能够深化学生对互帮互助的认识,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互帮互助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使家庭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小学教育阶段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有效开展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拉新.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23.
[2]何丹涛.浅谈中小学生德育的有效实施[J].甘肃教育,2019(23):33.
[3]罗书彦.如何抓好小学生德育工作[J].文学教育(下),2019(11):178.
[4]范小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优化研究[J].华夏教师,2018(34):56-57.
[5]张生瑜.关于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研究[C]..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