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力开展德育是小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基本阶段,他们在此期间获得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和认知将对其终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至关重要的教育机会,通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长成完整的“人”,乃至至成“才”的基础。人才和人力也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关、人才观,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身心灵和谐发展是个人、家庭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义分析
(一)促进对学情信息的掌握,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生的道德表现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情信息,明确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进而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例如,教师通过沟通发现学生的自卑心理比较突出,而学生在自卑心理影响下性格往往比较孤僻、冷漠。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其交际能力作为德育目标。
(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从心理层面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干预,能够让学生自觉规范心理认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从而支撑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宏观层面讲,这有助于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培养。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未能达成共识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同之处都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品德修养,不同之处在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小学德育目标侧重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侧重于健康教育,两者的具体目标不同、倾向性不同、侧重点不同。两者应该注重相互融合,促进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却往往相互排斥。
(二)师资未能达到要求
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教师主要是由学校的主任或班级的班主任充当的。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于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目前能够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透彻理解的教师人才的缺少,部分教师虽然有一些德育与心理学的基础,但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从而无法满足小学生的需求。
三、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的方法策略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心理健康知识为辅进行融合性教学
小学生非常反感直接的道德教育,他们更为抵触教师和父母的语言教育,因此,传统的德育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应尽可能提高德育教育的趣味性,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进行。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因学习压力而最终导致学生自杀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例子很很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必须能够以教材内容为主,心理健康知识为辅而进行通过综合性教学,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实践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德育知识,提高德育效率,最终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诸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为什么活着”“我想参加到班集体中去”等活动。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寻找一些合理的思维方式,积极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以帮助学生认识一些合理的价值观念。
(二)贯彻家校融合理念,丰富融合教育主体
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家校融合在促进教育革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证德育工作的覆盖面更加全面、具体,丰富与完善教育主体十分必要。教师应积极向家长渗透先进的德育思想,让家长认识到自身在学生德育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家校合作方式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以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丰富的亲子活动。在校内,组织“优秀家风”宣传活动,或围绕特定的德育主题组织亲子情景表演和戏剧扮演等活动,如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排队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在校外,教师需引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多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例如,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耐心教导,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家长需要从自身做起,端正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发挥榜样作用,向孩子传递正确的生活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为了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我国大多数小学已将心理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之中,这也是目前最主要的途径。例如,在我们小学校园中进行的“文明校园我来建”的活动中,告诉学生要从自己做起,不要随地吐痰、不讲脏话、不毁坏校园的公共设施以及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如果当其他人这样做时,请友善提醒他们。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始终表现出他们最有活力的一面。
(四)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设计多元化德育活动
为保证德育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需注重创新德育活动,通过多种创新举措开展多元化德育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加优质和广阔的活动空间。这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增强情感感悟,进而端正自身的心理认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心理知识讲座,明确积极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表现,并通过生活案例的列举和德育情境的创设,端正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情况,开发其他类型的德育活动,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及良好的生活能力等。
(五)以心养德,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想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德育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具备一个全面清晰的把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同时融合品德教育,提升学生内心的认知水平,自觉约束自身、规范言行举止。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变得更加频繁,为了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结合德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内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此为根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方法选择上,将德育工作的方法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对一个人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每位老师如果做到将小学的德育教育心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洪静.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70.
[2]张正臣.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探究[J].甘肃教育,2019(23):35.
[3]杨亚伶.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86.
[4]崔连洋,于温柔.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及方式[J].中国教师,2018(S2):162.
[5]李田梅.小学德育教育如何做好心理辅导工作[J].科教导刊(下旬),2018(1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