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周启罗
[导读] 对于小学需要学习的科目来说,数学是一门重要,但又比较复杂的科目
        摘要:对于小学需要学习的科目来说,数学是一门重要,但又比较复杂的科目,数学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十分重要,老师要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对此,本文首先说明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点,然后概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受新课改实施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也在逐渐变化,小学数学教学更重视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老师能传授学生的文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等能力,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优点。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比较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所有学科里难度比较高的,很多学生害怕学习数学,所以很少接触数学知识,以致于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数学老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老师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可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没有形成固定的思想,并且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十分好奇,他们对形象和直观的东西会更加有兴趣。因为学习数学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无法刚刚进入校园就可以很好的学习数学课程。如果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合理运用学习知识[1]。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学科的知识经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关于数学的问题。小学是学习时期的基础阶段,数学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认识数字以及各种数据图形,给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可以合理运用所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思维模式固定,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做错数学题的主要原因有几种:题目会做,但是审题时不认真导致做错;计算结果错误;没有分析清楚题目中各种数量的关系等。还有一些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弱,数学基础比较差等。另外,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虽然学生会解数学题,但是却不是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而是模仿例题在进行解题,长久下去只会让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十分枯燥乏味,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老师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培养综合素质。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但是我国的教学观念依旧是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没有任何转变,学校只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导致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就会导致忽视其他问题。教学时,老师不要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习数学就要学会探索和研究,小学数学要为学生未来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可以看出,如果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想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就可以给学生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大胆质疑问题和讨论问题,并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限制,使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索的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10以内的减法,引导学生计算,然后再引出20以内的减法,这时将课堂交给学生,要求学生思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应该如何计算,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等到学生思考结束,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充分了解他人是如何思考的,鼓励学生质疑他人的解题思路,最终由老师进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在质疑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人们如果想放松身心都会选择到一个比较轻松和自在的环境中,会令自己感到很舒服,学生也是如此,如果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愉快和安逸,那么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可以使学生学会各种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一课程的时候,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看简单路线图的能力以及可以描述行走的路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以学校为例,给学生提出问题,早晨太阳在东方,小明同学面向着东方,教学楼在小明的面前,图书馆在小明的背后,那么图书馆是在哪个方向?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拿学生熟悉的场所举例,会使学生感到轻松、熟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三) 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具有较强逻辑性的特点,如果想学好数学知识,就要充分能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时,老师要将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促进学生养成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面积”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物体,比如,我们的课本是长方形,长为18厘米,宽为15厘米,那么课本的面积是多少?等到学生学会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后,老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果要给课桌做一个桌布,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只有一本书,那么课桌面的面积应该如何测量?通过用学生熟悉的物品进行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感到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包含数学知识,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学生来说,数学课程十分重要,但是难度也比较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艳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11):189-190.
[2]鄢明太.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9, (3):P.299-2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