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抓起。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激发兴趣、理解算理
1、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计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师必须先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可采用情境激趣、语言激发、谜语故事激发等。
2、在操作、演示中揭示算理新大纲明确要求我们“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教学规律。”计算时要“知其然”能正确计算,还要“知其所以然”能够理解、掌握算理。要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首先就要重视计算中的算理教学,使之符合儿童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这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譬如教学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时,我就请小棒来帮忙,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建立清晰的表象,真正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计算“16-4”,学生先摆一捆和6根,表示16,然后从6根里拿去4根,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懂”了算理。
3、利用儿歌、顺口溜,熟记运算法则在数学学习中,对于一些难以记忆、容易出错的定义,运算法则等知识,如果用编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并灵活运用,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用“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的儿歌进行记忆,效果非常好。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15-9”,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活动,用小棒来直观地进行观察,因为学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先拿出15根小棒(1捆5根),再自己动手从中拿走9根给同桌,看看可以怎么拿。进而说出先拆开一捆和5根合起来是15根,15-9=6,剩下一捆和6根合起来就是16根,所以25-9=16,或拆开1捆直接拿掉9根,10-9=1,剩下1捆5根和1根合起来就是16根,所以25-9=16。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并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
二、有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因此注重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每节课在讲授教学内容前,我都会花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在设计时注意针对性。如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口算题可设计成:
7+6= ? ? ? ? 5+8= ? ? ? ? 4+9= ? ? ? ?9+5=
5+6= ? ? ? ? 12+4= ? ? ? ?26+2= ? ? ? 45+4=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奠定基础。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做事没有耐心,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写错数和符号;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可能算对了,有的可能有错的现象;同一道题目,这次做对下次可能就又做错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1、规范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清晰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计算。要求学生题目抄在作业本后要检查是否抄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检查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题后,要笔算验算、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5、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随便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和作业本一样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我定期检查落实,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总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所谓“欲速则不达”,老师要有恒心、耐心,才能有所收,除了做好以上的工作外,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对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错误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对症下药,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并进一步为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小涛.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的运算能力.读写算,2012(12)
[2] 杨洪萍.如何强化小学数学计算能力[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