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当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此,必须树立变化思想、强化体系思维,重视证据推理、完善认知观念,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 模式探析
随着教育部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列入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的重点内容,明确高中化学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可行的核心素养培育模式,对于立德树人、为当前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中化学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符合人才培养需要
二十一世纪联盟组织在其最新发布的中学教育学习框架中指出,基于当前各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的高中学生应当被逐步培养起杰出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参与能力、责任担当能力。这与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当前我国高中生的要求不谋而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中学教育对于高校的盲目追求和崇拜。近二十年来,应试教育思想逐渐成为全国中学教育思想的主流,绝大多数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高中生正处在重要的学习过渡阶段,他们逐渐摆脱了小学、初中的记忆性思考模式,开始向独立思考、独立研究阶段转变。高中教学重应试、轻能力的教学理念不仅阻碍了这种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发展,还使得绝大多数高中生经过高考、进入大学时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高校自由的学术氛围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巨大的落差感往往使学生们需要花费高昂的时间成本来克服,不利于初入大学学习的开展,更不利于学习心态的稳定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高中化学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能够帮助学生及早建立科学的学习模式,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继而推动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渡,更好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
(二)提升教师教研水平,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教育模式的变革不仅影响着受教育者,还影响着施教者本人。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得当前我国的高中教师过分重视既有知识的重复,极少基于自身学术能力开展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这使得我国高中教育者整体的科研能力大幅下降。不仅如此,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单一死板,教师只能机械重复课堂讲授、抽查、考试等环节,同样不利于教师创造力的提升。
通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得以更加密切和细致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学习状况,也能够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将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不仅如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学习资料、更与时俱进的化学研究课题,这也从侧面鼓励了高中化学教师精进业务水平、提高化学研究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模式探析
(一)树立变化思想,强化体系思维
区别于其他自然科学,化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变化性和体系性。
所谓变化性,指的是绝大部分化学知识都依赖于化学反应,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往往是在了解物质性状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所谓体系性,指的则是化学课程的章节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联结、相辅相成的。学生要想能够将化学知识灵活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够仅局限于对知识的重复和对现象的死板记忆,而是需要构建起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将三年所学的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根据需要利用相应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因此,必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变化思想,强化思维体系。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展开思维导图训练,从小知识点入手,鼓励学生用树状图、表格等形式,梳理思维过程、归纳化学原理。举例来说,在学习电离平衡这一章节时,教师往往会用醋酸电解成为醋酸根与氢离子、盐酸电解成为氯离子与氢离子两个化学式引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上述两个反应的方程式有何区别,继而引出电离平衡中的“可逆性”、“平衡性”、“动态性”等关键概念,再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画出电离平衡的v-t图像。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对比图表,将这一问题的推导过程自己梳理一遍。随后,教师可以逐渐减少对学生的知识性辅助,鼓励学生在范围更大的化学问题上自由梳理,形成个性化的化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ppt制作、小视频制作等形式,鼓励学生将不同化学反应之间的变化与联系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借此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中各类变化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化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质量。
(二)重视证据推理,完善认知观念
化学学科的另一特点是极强的证据性和推理性。作为自然科学,化学知识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臆造,每一个化学结论的得出都必须有严格的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在当前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少学生得出化学结论后懈于思考和检验,导致其思考的结果与老师传授的知识大相径庭,这本质上是学生缺乏证据意识、化学认知不够完善的表现。
为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证据推理,完善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认知观念。教师应当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将具有相似性的内容放在同一时段进行讲解,通过更换变量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反应中任一因素的改变对于实验结果都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将氯气的漂白性原理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原理集中在一起讲解。先让学生观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使其具备极强的漂白性,但加入品红溶液后加热,溶液并未恢复红色。与之相反,二氧化硫溶液虽然也具有强氧化性,但加入品红溶液再加热却可以恢复红色。这就能够通过更换变量,使学生意识到二者氧化性原理的不同,进而建立起严谨的证据推理意识。
结语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生发展和教师科研能力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树立变化思想、强化体系思维,重视证据推理、完善认知观念,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高中化学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伍洁华.??立足学生发展,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
[2]黄谦.??探究“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微课教学——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尝试[J].?新课程(下).?2019(09)
[3]刘永谦,赵莉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探讨[J].?名师在线.?2018(15)
[4]黄云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