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赵燕平
[导读] 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摘要: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没有了活动,就没有了课堂活动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沟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学展开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措施
导言: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可促进数学课堂中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也还能充分激发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师生互动来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数学教学。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学措施。
1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单单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如学生遇到不会计算的题目,或在做题时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由于缺乏互动的机会,这些情况很难反馈给教师,教师也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而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达到活跃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师生、生生之间这种有效互动与平等交流中,让每个学生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思考与探索,实现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互动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学质量得到改善。可见,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认识,注重对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互动形式单一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师生互动时,主要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使课堂教学变成了“问话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下,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发展。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五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引出九句口诀以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五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学生回答:“一共有九句。”教师再问:“这九句口诀的得数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后面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面一句多五。”在教学中,教师围绕“五的乘法”口诀的特点进行提问,课堂教学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以上案例中,从表现上看,师生对话似乎十分热闹,但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2.2 互动过程“线性”
        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教师有效预设下的板块式的互动过程。但是,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过程“线性”化现象突出,结果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思维深度,在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这堂课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分一分”的操作活动:把8颗水果糖和10颗牛奶糖混在一起,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呢?通过动手操作,有一位学生发言:“每人分6颗,刚好可以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但是,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分是不公平的,纷纷想举手发言。因为前面一位学生的回答已经在教师的预设内,所以,教师便不管其他同学的意见,直接开始平均分意义的教学。


3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学措施
3.1 借助有效情境,让师生互动充满活力
        兴趣是激发学习需求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的高效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小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要走出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的单一化形式,从而让师生互动有“趣度”。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根据小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懂得了如何判断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认知起点,在课堂上为小学生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借助多媒体展示几个三角形,把每个三角形的大部分挡住,只露出其中一个角,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猜测,并提出这样猜测的依据。以上教学片段中,小学生对于“猜一猜”这一活动很感兴趣,所以积极性很高,由于有了兴趣的基础,他们的学习是高效的。所以开展的师生互动十分有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2 设计合作学习,增加互动途径
        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同进行异质分组,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要有自己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小组学习时,要让每一位组员在小组内部充分发表意见,小组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时,要鼓励小组成员积极补充。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组内,参与学生学习,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交流的方法。在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制订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帮助组员实现个人目标以及实现小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模仿他人行为,增进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
3.3 设计有效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问题进行发问,提问的内容应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和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逐步逼近数学本质。提问要有思考价值,能够巩固已学知识,启发思维活动,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师的提问要形式多样,可将问题设计成填空选择题或判断改错题等多种形式,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深刻认识。提问既可师生对答,又可进行生生互答,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拨提炼,也可以由学生向教师进行提问,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教师要努力创设接近本质的数学问题情境,在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反思的过程中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适时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探索的方向和思维途径。
    教师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和课堂有效互动的空间。问题可让学生有多种解决策略、思考方向、操作方法的选择,由此产生更大的互动空间和需求,增强互动的需要性和有效性。教师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和课堂有效互动的空间。问题可让学生有多种解决策略、思考方向、操作方法的选择,由此产生更大的互动空间和需求,增强互动的需要性和有效性。
4 结论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应积极地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全员参与,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老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最终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庆.小学数学互动教学存在的不足及优化措施[J].2018.
        [2]赵楠.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研究[J].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