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临床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的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1例,给予手法复位)与研究组(21例,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57.14%),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47.62%),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联合治疗具有较高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手法复位;效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称之为耳石症,患者眩晕由于头位改变而诱发,具有阵法性及短暂性的特点[1]。当前临床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耳石复位治疗,本文现将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联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4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来源于本院自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的。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2)对本实验中的药物过敏者;(3)在智力及认知障碍者或言语不利等有交流障碍者;(4)受试者依从性差,严重违背试验方案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21)与研究组(n=21),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52.14±4.34)岁。研究组: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53.16±4.2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上半规管者,患者取坐位,后改为仰卧悬头位。头部后仰45°,迅速改为半卧位,头部与水平位呈现30-45°,再改为直立位。若患者眩晕消失后停止该操作。下半规管者,取坐位,后改为仰卧悬头位,将头部患侧旋转45°,缓慢摆正头位后,向健侧旋转45°,再将身体向健侧旋转呈侧卧位,头部与仰卧位呈现135°。此次操作可反复进行,待患者眩晕消失后则停止该操作。连续服用1个疗程(7日为1个疗程)。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次12mg,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疗程(7日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价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100%。
1.4观察指标 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复发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取p值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所示。研究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14.29%。对照组复发10例,复发率47.62%,经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前庭神经炎、偏头痛、突发性耳聋等疾病所诱发,粘附在壶腹脊或者半规管内的耳石所引起。临床已有学者[2]认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与耳石吸收、再生及代谢相关,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中老年人群。当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将耳石回归到稳定部位,避免耳石游走产生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然而,手法复位有着较高复发率,需多次反复治疗,导致患者不耐受。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属于组胺类衍生物,可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调整内耳及周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脑补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眩晕临床症状[3]。此次数据调查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梦云.甲磺酸倍他司汀与眩晕宁片联合管石复位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北方药学, 2018, 015(002):142-143.
[2]沈友进, 王丹, 万婷玉,等.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009(003):190-192.
[3]田玲, 秦敏.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2(3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