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江磊 程现峰 高成强
[导读] 文章主要针对超声与CT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超声与CT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8月经本院手术或病理证实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37例,术前均进行超声及CT检查并以手术或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及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率。结果 37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为弥漫型的9例,节段型的11例,局限型的17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弥漫型术前超声诊断率为55.56%,术前CT诊断率66.67%;节段型术前超声诊断率63.64%,术前CT诊断率72.72%;局限型术前超声诊断率70.59%,术前CT诊断率76.47%;超声检查总诊断率为64.86%,CT检查总诊断率为72.97%;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诊断率与CT诊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与CT对胆囊腺肌增生症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应注意与其他胆囊疾病相鉴别。
        关键词:胆囊腺肌增生症;病理诊断;超声诊断;CT诊断
        引言
        胆囊腺肌增生症主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肌层增生、胆囊壁黏膜增生,为非肿瘤性、非炎症性的一类病变,此病症好发女性。临床中此病症诊断依据多源自于CT,或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病症主要临床表现多为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及恶心等,上述症状也同胆囊结石、胆囊炎相仿,也存在部分病患无明显临床表现,存在原因不明发热症状。因此,本文对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行比对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8月经本院手术或病理证实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26例;年龄23~83岁,平均(55.36±11.45)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胆囊具有高浓缩、高激惹及高排空的特点,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恶心及上腹疼痛,部分患者体格检查伴上腹压痛症状。病理组织学特点表现为胆囊黏膜及肌层增生、胆囊壁增厚,多数患者增生的黏膜伸入肌层或接近浆膜形成细小的窦状结构。临床分型:弥漫型9例,节段型11例,局限型17例。
        1.2方法
        对照组行CT检测,病患经指导完善检测前准备,检测前10-12h内空腹,检测前10min口服500-1000mL温水,使消化道处于充盈状态中。以SCT行平扫、增强扫描,间距、层厚均为8mm。观察组行超声检测,借助3.5-5.0MHz凸阵探头、5.0-12.0MHz线探头行检测。以一般凸阵探头对胆囊腔内状态、胆囊壁厚度等行检测,以线阵探头对胆囊壁中是否存有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Sinus)予以观察。


        2结果
        2.1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及CT诊断结果比较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37例,手术病理证实为弥漫型的9例,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55.56%(5/9),术前CT诊断符合率66.67%(6/9);节段型的11例,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63.64%(7/11),术前CT诊断符合率72.72%(8/11);局限性的17例,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70.59%(12/17),术前CT诊断符合率76.47%(13/17)。总诊断率及各类型的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诊断率与CT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误诊情况
        术前超声检查误诊共13例,其中9例误诊为胆囊炎(手术病理证实其中2例弥漫型,2例节段型,5例局限型),4例误诊为胆囊结石(手术病理证实其中2例弥漫型,2例节段型)。术前CT检查误诊共10例,其中8例误诊为胆囊炎(手术病理证实其中2例弥漫型,2例节段型,4例局限型),2例误诊为胆囊结石(病理证实其中1例弥漫型,1例节段型)。
        2.3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及CT表现
        局限型:超声凸阵探头显示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胆囊壁内见多发囊性回声,超声线阵探头显示胆囊底部局限型增厚,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罗-阿氏窦囊性扩张,出现彗尾征,另可见胆囊息肉;CT常规扫描显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多见于胆囊底部,呈帽状或结节状),增厚的胆囊壁内外面光整,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强化,病灶边缘光整,与正常胆囊壁交界清晰。节段型:超声显示胆囊壁节段型增厚,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进形成“三角征”,呈“葫芦”状胆囊,囊腔变窄;CT平扫显示胆囊壁呈某一节段或多节段增厚(>0.5cm),增强扫描自粘膜层向肌层呈扩展性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弥漫型:超声检查见胆囊壁呈弥散性向心增厚,内壁凸凹不平,可见多发性胆固醇结晶所致彗尾征,有时可见强回声结石;CT平扫见胆囊壁呈弥散性增厚(可>1cm),腔内面和浆膜面光整,增强扫描;类似于节段型。
        3讨论
        GBA是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的胆囊疾病,亦伴有退行性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多的学者认为该病形成的可能原因包括:1)胆管远端机械性梗阻或神经、肌肉源性障碍致胆囊动力学异常,使胆汁排泄受阻,胆囊腔内压力升高,进而胆囊黏膜上皮组织陷入肌层形成罗阿氏窦;2)炎症、结石等的长期刺激可使胆囊黏膜及肌层过度增生,增生的黏膜上皮深入肌层形成罗阿氏窦;3)先天性胆囊胚芽囊化不全。胆囊腺肌增生症为一类发病率较高病症,由于病症初期并未存在明显临床症状,且增生程度也会对病症诊断造成影响,因此医师行诊断时易漏诊。胆囊腺肌症通常伴胆囊结石存在,易被结石症状影响遮盖癌变,致使错失最佳诊治时机。超声诊断现已于临床中得广泛应用,且在胆囊类病症筛选诊断中具备重要意义。现阶段临床中针对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原因尚未存在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因为胆囊胚芽囊化不全及胆囊黏膜增生等共同作用下诱发。
        参考文献
        [1] 卢玲.低频与高频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比较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9):93-94.
        [2] 张文华.比较分析超声和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5):16+18.
        [3] 冯桂婷.超声对胆囊腺肌增生症与胆囊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06):1226-1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