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生为本”思想指导下,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确保主体,注重情感,突显个性,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
关键词:构建 和谐 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在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生为本”思想指导下,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
一、发扬民主,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真心诚意的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要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发扬民主,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造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得到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保证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而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保证。尊重学生就要宽容与接纳学生。对学生思想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个性思想的火花,培养创造精神;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心理学家曾指出:当一个人得到赏识时,他心里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一个有信心的人,会更加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三、确保主体,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心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认真思考,积极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只有这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变为现实。
四、注重情感,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要义
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那么,应如何培养师生的情感?
1、要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和想像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
2、要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做到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
3、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北京有一个老师曾经提出这样的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我们要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五、突显个性,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外延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创造力。”突显个性,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外延。我们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在某个领域、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就能把他们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总之,在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形成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构建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①王月芬: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中国教育报[N]
②盛连喜: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中小学教育[J]
③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U]:教育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