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联合MRI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 石忠民 黑晓娟(通讯作者)
[导读] 目的 分析CT联合MRI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CT联合MRI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接收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收入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联合MR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对治疗前、治疗后VAS评分和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5例病变在L1,L2;12例病变在L3,L4;15例病变在L5,S1,。28例椎间盘膨出,膨出均匀22例,边缘呈对称,鞘膜囊腹部侧面在压力作用下呈扁平现象,膨出不均匀20例,侧隐窝狭窄8例。28例腰椎间盘突出,旁侧型、中央型和孔外型分别有11例、8例和9例。22例硬膜囊受压变性,17例神经根受到压迫发生移位,11例神经根据受压移位,17例硬膜外脂肪消失,25例髓核变性,34例钙化。治疗总有效率是95.56%。VAS评分和JOA评分方面,治疗后均比治疗前优,差异明显(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过程中,联合CT与MRI方法,不仅可以准确诊断疾病,同时可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
【关键词】MRI;腰椎间盘突出;CT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常见、多发疾病之一,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腰椎间盘突出后对神经根或者马尾神经根等组织压迫、刺激,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疼痛和肢体麻木等临床表现,有些甚至出现肢体瘫痪、神经功能丧失等,显著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1]。现阶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诊断往往采取MRI和CT等。因此,本文针对本院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CT联合MRI检查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9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为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收,其中48例男,42例女;年龄段:21岁至58岁(41.35±5.42)岁;患病时长:5个月至15年(5.38±1.15)年。
        1.2 方法
        90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与MRI检查。具体如下;
        CT检查:检查设备为联影16层螺旋CT扫描机,参数设置如下:层厚与层间距分别是3mm和1mm,一定角度倾斜后进行扫描。
        MRI检查:检查设备为西门子Avanto 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扫描序列包括轴位FSE序列T2WI成像、FSE序列T2WI、T1WI成像,层厚调整为3mm。
        90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椎板切除用于椎间盘膨出合并侧隐窝狭窄,从而减小椎管内压力。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用于椎间盘膨出治疗;单侧椎板手术用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充分显示髓核后切除。后路手术切除横突用于孔外型椎间盘突出,对于旁侧性患者实施半椎板切除髓核。
        1.3 观察指标
        分析诊断结果,并统计治疗总有效率,评估患者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疗效判定:下肢疼痛感、麻木和沉重感改善显著,具有良好精神状态,表示显效。下肢疼痛感、沉重感及麻木感基本减轻,精神状况一般,表示有效。与以上判定指标不符,表示无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评分判定依据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与疼痛程度呈反比;腰椎功能判定依据为JOA量表,总分100分,分值与腰椎功能呈反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研究数据准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接受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接受x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5例病变在L1,L2;12例病变在L3,L4;15例病变在L5,S1,。28例椎间盘膨出,膨出均匀22例,边缘呈对称,鞘膜囊腹部侧面在压力作用下呈扁平现象,膨出不均匀20例,侧隐窝狭窄8例。28例腰椎间盘突出,旁侧型、中央型和孔外型分别有11例、8例和9例。22例硬膜囊受压变性,17例神经根受到压迫发生移位,11例神经根据受压移位,17例硬膜外脂肪消失,25例髓核变性,34例钙化。
        2.2 治疗效果
        90例患者中,51例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是95.56%。
        2.3 VAS评分及JOA评分
    治疗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对照组优,差异明显(P<0.05),具体如下表1。
表1 对比治疗前、治疗后VAS评分和JOA评分(±s,分)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之一,中老年人群很容易发生该病,但是在电子技术日益推广的同时,致使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逐渐向年轻化方向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疾病发证后,很容易造成脊柱内外失衡,导致椎间盘髓核受损,进而刺激神经根,出现腰腿疼痛[2]。腰椎间盘突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自身椎体骨组织和骨密度,因此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腰椎间盘突出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询问病史、监测体征及症状,同时要需要结合许多辅助方法进行检查,譬如椎间盘造影、X线片、CT检查和MRI等,其中X线片具有较低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腰椎间盘突出疾病诊断中效果不理想。CT检查方法能够清楚显示病变形变、大小,同时显示腰椎神经是否受到压迫、韧带变化和髓核变化等,以便更好的诊断疾病。因此,CT被视为腰椎间盘突出诊断辅助主要方法[3]。CT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MRI检查方法,通过多序列和多角度成像,清楚显示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真空象、硬膜囊、椎间盘游离和椎管内结构等,分辨率较高。可以获取CT无法清楚显示的信息,促进了疾病诊断准确率的提高。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优,差异明显(P<0.05)。
    总而言之,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过程中,联合CT与MRI方法,不仅可以准确诊断疾病,同时可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斐.MSCT与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2):146-148.
[2]张小刚,张军,周涛,等.MRI与CT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9):59-62.
[3]何敏丽,凌秀梅,苏寿红,等.MRI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5):1028-10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