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以《交互设计实践》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贾冉 马惠芳
[导读] 本文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探索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
        摘要:本文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探索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发挥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中,引导未来的设计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设计观念。本文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设计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例,通过课程教学设计、课题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专业课程,“润物无声”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润物无声;教育实践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目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并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当前,高校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在经历革新。如何更好地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锻造真正能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希望一代,作为基础工程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教育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这些都离不开立德树人。

二.“润物无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立德树人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由于高校是国内外各类思潮和意识形态交锋的主要阵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已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紧迫程度。当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加强,不仅是思政课,专业课也要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主渠道、传播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培养、巩固和发展大学生已形成的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破解他们可能遇到的懈怠、困惑等成长困境,防止少数学生“三观”发生重大变化甚至颠覆性改变。
        好教育需要好课堂,好课堂离不开好教师。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自己,教师一定要有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师德、较高的水平和灵活的方法,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着力点要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服务社会;艺术类工作室的工匠精神传承,言传与身教的统一等,以此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多样化。
        由此可见,新形势下,高校在充分挖掘各方资源的同时,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创新实践育人的模式,牢牢掌握育人的主阵地。
       
三. “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应考虑到设计学科的灵活性,对于思政内容教师应内隐于心不能生搬硬套,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要从点滴教育“润物无声”的入手。笔者根据《交互设计实践》课程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在设计创作之初融入“文化自信”的理念
        根据课程要求,在《交互设计实践》课程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将进行APP交互界面的设计。

教师通过对设计中典型文化象征符号的提炼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引出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互动融合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本土文化,善于运用民族文化符号进行现代设计。学生团队在选题、调研、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是一味借鉴与模仿流行元素,而是尝试把饱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呈现并传递出去,让用户在交互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设计师到用户,交互界面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承载着文化,传递理念,获得认同。只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文化才有继续生长的生命力,形成文化自信。
2.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融入“诚信”的理念
        教书育人,德育优先,诚信为本。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很容易获取参考资料,在进行作品设计创作时就容易发生抄袭现象。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从主题选择、确定内容、绘制原型、视觉呈现每一个环节都融入坚持原创、杜绝抄袭的价值引领,向学生传递 “诚信”不仅是公民个人层面的基本道德要求,更是社会发展一切价值判断的根基。教师无论教授怎样的教学内容,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坦诚做事,坚守诚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弄虚作假,不劳而获。教师除了需要对学生坚持正面思想教育之外,更要精心设计和筛选作业,真正实现和落实“教书育人,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
3.在设计创作总结时融入“敬业”的理念
        学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面对新形势、新环境的严峻考验,设计师的敬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成功的设计作品绝非凭设计师的灵感一朝一夕就能产生,它必然是设计师智慧和经验的累积,它包含着无数次的失败、挫折、付出。而这种契而不舍、孜孜不倦、努力探索的精神是需要不断培养才能获得的。教师在教授《交互设计实践》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规范贯穿其中,使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般浸润课堂,培养和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以及为事业奉献的敬业精神。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把学生锻炼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设计师,设计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作品。?

四.推进“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更不是昙花一现的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恰如其分地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中,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进行提炼,与知识点有机融合,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笔者所在艺术学院的课程在体现专业方向的同时,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背景深入挖掘经典案例内容,有效结合“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把握专业成才和全人教育的共通点,实现门门专业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位位专业教师都有育人职责,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经过“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也有了一些思考:要办好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先要改变课程思政的“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课程思政的内容应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学生的启发也应如春雨润物无声般恰到好处。做好专业课的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内容融会贯通,让课程思政从内容上“活起来”,注重课程思政的实效,在学生的言行、作业、为人处世等方面看到变化,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育人的全过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