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生物学科考试第二卷部分,全国乙卷考查难度比广东卷大,在山区学校中很大一部分中水平学生的第二卷得分率偏低,并且提分困难。在此探讨出现此现状的原因,给出解决方法并用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做实验,探讨实际效果得出结论。
关键词:中水平学生;生物学科;第二卷;提分
一、现状
2016年起我省高考开始全面使用全国乙卷,与广东卷相比,全国卷考查知识点主要为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淡化识记与计算,更加重视信息获取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尤其是第二卷,单纯的识别记忆填空类考题大大减少,问结论、原因、实验思路等的长句语言表达题型考查大大增多,更加体现了对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因此难度更大,导致学生难以拿高分。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山区的县城中最好的好的学校,历年来高考全校学生的生物科平均分,一般在本科线上下偏差2分左右,连续三届我都是在平行班中担任生物教师。这里的中水平学生是指题目整体难度系数约0.6左右时,44分在55分之间的学生。在此期间我发现相当一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选择题普遍能对4到6题,但第二卷得分率却普遍不高。拿最2018年的佛山一模来说,两个班学生130人中,选择题平均分28分,但第二卷平均分却只有19分,大部分学生选择题能做对5题以上,但第二卷拿26分以上的只有23人,30分以上只有一人,普遍得分在17分到23分之间,并且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写满答卷,平时也做了一定量的练习,也有按时完成作业,但第二卷却依旧失分严重。这种现象不只我教的这两个班如此,在平行班中这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此探讨导致这种现状的问题所在,并给出解决方法。
二、存在问题
(一)重教辅轻教材,基础不扎实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第二卷得分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不重视课本内容,不会读课文,并且过于依赖教辅材料就是其中之一。高考题本来就源自于课本知识,重教辅轻教材其实就是个本末倒置的事情。在全国乙卷第二卷中有一些标准答案就是来源课本的原文或者是原文句子稍微的更改,如2018年全国乙卷第29题中的第二小问的材料和答案均源自于必修二课本的第123页最下面的小字部分,如果学生记得的话完全可以把课文内容默写进去当标准答案使用。
中水平学生中大多忽略了课本这些内容,平时读书时只注意到自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和黑体字的部分,即使是看到了没刻意去读去记去理解。教辅材料里虽然也有很多知识点,但大部分时归纳性的,课本的很多内容都会被它省略掉。另外教辅里虽然也有很多主观题,但里面的主观题大部分学生做了后也只是对了答案就算了,没有去思考为啥要这么答,答题思路是怎么来的,教辅材料的答案里也只是给出单纯的答案或简单的解析,并无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指导。导致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答题习惯,和相应的解题思维,而且他们还普遍存在我练了就能掌握的错觉。
(二)审题不细,不会审题
在生物科考试全国乙卷的第二卷的中,很多题目的答题线索都源于题目,或题中直接就有,如2018年全国乙卷30题的第二小问第二空,其中一个得分点即是看图直接得出光照强度下降时甲净光速率下降的程度大于乙。而题中存在的某些条件也会对答案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最适温度,最适二氧化碳浓度,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等,都会对答案造成一定的限制。
许多学生审题时,常常会忽视题中这些条件,他们答题第一反应是我背过什么,我可以用哪些学过的知识去答,而不是先看题目有哪些提示,有哪些线索,再根据题目的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去答,经常答非所问或答多答少,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三)未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无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思维
问原因类或从图表中获取结论的题型在第二卷中,也是中水平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型之一。由于他们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答题习惯,导致他们遇到这类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从所背所学的知识中去搜索答案然后直接写进去,而不以题目中给的条件作为答题的方向,作为答题的入手点。导致经常答不齐或者写的过多过于累赘,甚至答非所问,缺乏逻辑性。
实验题在全国乙卷的第二卷中是必考题,同时也是大部分学生在所有的题型中仅次于遗传题失分最多的题型,最头疼的题型之一。遇到实验题时这部分学生通常无从下手,因为没有良好的实验思维,所以经常乱答一通。特别是要求写实验思路,或者写实验步骤的题型,想到什么写什么,写了一大堆,但往往踩到的得分点寥寥无几,让人唏嘘。
三、解决方法
(一)重视课本,扎实基本功,
生物是理科中要记要背最多内容的一科,所以在平时复习中,要提醒学生重视课本,并指导学生进行早晚读,划定读书内容,给学生安排早读或晚读的任务,尤其是选修(我校选择的是选修一),选修一是生物第二卷最好拿分的部分,很多问题的答案都直接来自于课本,因为课本内容不算多,且常考的点也相对集中,所以要指导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读熟读透。另外也要让他们养成个习惯,不管题目难度如何,做第二卷时先做选修,先把这些最容易拿的分先拿下。最好让科代表把每天要读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读书,例如在读有丝分裂的内容时,让他们边读边联想相应的图像,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时让他们注意课本里的相关流程图以及旁栏的小字部分等等。
(二)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平时的练习中,让学生养成划关键字或关键句的习惯,如看到实验目的时第一时间划起来,或者遇到最适温度、最适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字眼后第一时间划起来的习惯。平时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读题,问其题中哪些字句是重要的条件。每次考完试后,在改完答卷时可以顺便把学生的试卷收起来查看,看其有没在题目中重要的条件作相应的标记或划线,以此检查是否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没有做好并且因此失分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其进行点名批评,做好的可以在课堂上表扬,以此达到警醒并激励学生的目的。
(三)重视答题套路的指导,注重逻辑思考能力和实验思维的培养
1.答题套路指导与逻辑思维的养成
在解原因类题型时,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给出答案。一般这类题,题中都会有相应的条件和结果,指导学生审题时首要关注题目中给的重要条件和结果,以条件给的信息作为答题方向,然后思考条件的本质或带来的影响,最终使条件和结果在逻辑上联系起来,大体格式是描述条件→分析条件本质或带来影响→描述结果。如答2018年全国乙卷第30题中第二小问时,题中条件有种植密度过大以及图中光照强度下降时甲净光速率下降的程度大于乙,那么答题的过程即是先把题中所看到的光照强度下降时甲净光速率下降的程度大于乙先写下来,再把令一个条件植密度过大写下来,然后联想到的影响是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接受光照强度降低,再把最后的结果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写进去。
2.实验思维与答题习惯的培养
解实验题时,注重实验题的解题习惯和实验思维的培养。如审题时,要让学生养成优先从题目中找到实验目的、自变量、因变量等重要信息并划起来的习惯,因为这些往往是得分的关键,所以二轮专题复习时有必要重点指导这部分能力的培养。平时讲实验题时也要常提问学生题中实验目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让其慢慢形成找这些的习惯。每周出一至两道实验设计类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形成良好的实验思维,知道实验的答题框架,如做探究类实验时要先分组,设置自变量,控制好无关变量,最后检测因变量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做遗传实验时要先找好杂交组合,然后观察统计子代表现型的思维习惯等。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的重复提醒,使其学生在脑中慢慢成型。这样的话学生遇到实验题时,尤其是实验设计类题时才不会无从下手或者乱写一通,起码有清晰的答题方向,即使写不全,也能写出个大概,得分率即可有相应的提高。
3.背答题模版,遗传能拿多少算多少
说到遗传题,尤其是遗传实验题,是高考里最难的部分,很多学生平时花了一定量时间练了后提升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导致相当一部分人直接放弃这部分知识,从而换取其他更容易提分的知识,这种现象尤其是在中水平的学生中有为突出。虽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推荐死记硬背,但遗传实验这一块为了能让学生多拿分,我们至少要告诉他们一些常用的答题模版,一些常用的实验组合。如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题型,或者是判断伴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还是XY同源区段的题型都可以用“隐雌和显雄”作为亲本的杂交组合,告诉他们杂交组合材料如何从题目当中找,要让他们知道最后一个步骤通常是“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的”等。2016年全国乙卷的遗传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答案里的一个杂交组合就是套用题目中的隐雌和显雄,并写出结果,这里就占了5分,而当年这题广东省的平均分也不过2点几分,假如每个人都知道此套路那结果就大大不同。让他们知道这些分都是不用过多思考就可以轻易拿到的,尽量不空白,能写多少算多少,尽量多拿分。
四、实际效果探讨与总结
在佛山一模后,我对我任教的两个班级都进行了晚读指导,其一个班(以下简称A班)对全班都进行了上述方法(二)和(三)的辅导,另一个班(以下简称B班)只对其中8个中水平的学生在晚修期间进行方法(二)和(三)的辅导。在2019年深圳一模结束后,对这两个班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其中A班的平均分50.8分,达到本科线51分以上人数为39人,第二卷平均分为24.9;B班的平均分48.7分,51分以上为32人,第二卷平均分为23.1。两个班开始出现一定的差距,第二卷得分情况也比佛一模相对较好,由此可见辅导初见成效;而高分层60分以上的A班只有9人,B班却有15人,晚修辅导的8人中有7人都达到60分以上,B班高分层更多,从这可以猜想小人数的辅导或许比整个班级的辅导更有效,这也是两个班平均分没有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结合平时的周测查看他们的第二卷发现,第二卷得分率普遍有一定的提升。总体原因主要以下几点:首先是无畏的失分减少,审题习惯变好后能注意到题目所给的条件,减少了漏答或多答的情况;二是读课本后,会套用课本的原文去答相应的题目了;三,逻辑思维变得严谨了,答原因类等开放式问题时,会从因果关系上考虑,答得更通顺了;四,在做探究类实验设计题时,敢于去写了,至少在分组设置自变量的步骤和最后检测因变量数据的步骤能拿到一定得分数,或在做遗传实验设计题时即使不太懂也会从题目中给的条件中找出杂交组合写进去,并写出预期结果,都能做到不空白,不留白,具备多拿分的心态。
综上所述,对于山区中水平的学生来说,想要提高他们生物学科第二卷的得分率,在一二轮复习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复习和平时的练习外,更需注重对他们逻辑能力和良好思维的培养。只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做题习惯,思考习惯,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答第二卷时才能做到不慌不乱,审题有方,答题有序,第二卷得分率即可提高,在高考的战场中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子武.高考生物试题对能力的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以2017年全国乙卷为例[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7(7).
2.刘清锋."阐明原因"类生物学试题规范答题模式建构[J].生物学教学,2017(11).